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歌舞文化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经过对云南省石林县少数民族歌舞文化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其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效地把民族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开发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与经济价值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或同质化。由文化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经济的全球化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成果,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成为我们构建先进文化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或同质化.由文化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经济的全球化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成果,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成为我们构建先进文化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文化类型作为民族因素的集中体现,运用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民族因素如何作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提出民族因素是以非正式制度因素作用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将民族因素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纳入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无法融合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同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客观进程,认同则是对同化结果的一个主观确认,作为经济活动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同化与认同在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不只是物质积累的呈现,更是社会变革和交往扩展的一种表达,本文将以民族的经济活动为分析切入点,阐述其含藏着的同化与认同现象,进而理解同化与认同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前,少小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促进了少小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少小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民族文化传承断裂,因而做好发展与传承间的平衡成为当前少小民族地区的必然。成人教育在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其优势,因而成人教育应有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树立正确观点,营造良好氛围,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目的之一,在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以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同时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耦合的逻辑基础在于二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于此,民族教育参与边疆治理的四重内生逻辑在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边疆治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四重外生动力在于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民族教育与边疆治理之间既有耦合的逻辑原点,又有耦合的具体路径,二者间有着内在的多维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自觉是民族教育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 全球化作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还关涉文化领域。文化可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种族的限制。当代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更为文化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文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剧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青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唇齿相依而密不可分。民族传统体育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和其它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旅游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主题为"民族.商业.文化"的第三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2012年12月24日至27日在怀化学院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民族文化观、民族经济与文化生活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三个方面,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沿海和内地的显著特征。在西部开发中,只有从这些特征出发,才能把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脉搏,做出正确的开发决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传播存在诸多问题。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渠道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健康传播中起主要作用。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女性健康敏感话题的"社会称许性"因素的影响,对其研究宜采用参与式定性访谈研究方法,辅以定量调查了解。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农业)向多元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存在总体经济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度低,信息传递和吸收迟滞等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因此,应通过以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大企业为依托,调整少数民族村寨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将资源特色转化为经济特色;加强村寨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村民传统观念意识改变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主观因素来看,青海少数民族中某些消极落后的生产、生活、消费、宗教等价值观念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转变消极传统观念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云南散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滞后。作为散居民族特困村的典型代表,马楠村曾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马楠村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实施了有力的发展措施,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加快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项目倾斜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借助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促进保障散居民族权益的政策法规出台,为其创造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一项普遍性的经济活动,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它也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民族传统文化正向或逆向变迁。在正确认识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双刃效应”的基础上,尽量抑制其负面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效应,将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民族地区资源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出发,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资源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民族地区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和资源的良性耦合,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研究,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几方面入手,对其正面影响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树立参与式的发展理念,务必增强对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带动民族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位于民族县域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在很大程度上分别反映了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源品味和发展程度。以此二者为视角,当前我国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高资源品位低利用率,高投入低回报”的“双高双低”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双高双低”的局面转变为“四高”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