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离不开重大海洋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海洋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是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原动力。在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双螺旋视角构建区域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双螺旋培育模式;以江苏省为例,探寻基于创新双螺旋视角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为区域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界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基于创新双螺旋视角,吸纳"创新2.0"理论思想,设计了科技创新驱动与市场需求拉动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螺旋培育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演化路径和应用思路,并应用该模式为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提出相关策略,有助于为区域新兴产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对于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具有重大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相似度指标,将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区域传统产业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产业,并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分析区域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潜力,从而为区域产业实现“新老融合式”发展提供指导,给区域研究产业转型问题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制约广东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目前,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沿海各省提高海洋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研究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问题,对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实现海洋强省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流程和政策特性,构建一个融合培育系统、培育机制和培育政策的产业培育模型,并基于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基础,在培育系统构建、培育机制优化和培育政策建议三个层面进行模型应用的实证分析,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困扰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光伏发电行业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性困难。以创新双螺旋理论中的应用创新理论为依据,基于价值工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问题,为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较少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去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问题。为了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文以西方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为研究样本,试图从海洋科技创新价值链出发来理清产学研合作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调研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价值链上合作互动出现了“脱节”问题,尚未形成“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促进后端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创新链后端进一步反哺前端”的良好态势。基于此,本文从海洋科技创新三个环节(知识产生、开发与商业化)来梳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纷纷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文章对国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云南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加强决策咨询、建设产业聚集区、培育骨干企业等7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西方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为研究样本,试图从海洋科技创新价值链视角来理清产学研合作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调研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在创新价值链上合作互动出现了"脱节"问题,尚未形成"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促进后端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创新链后端进一步反哺前端"的良好态势。基于此,从海洋科技创新3个环节(知识产生、开发与商业化)来梳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界定基于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内涵;设计其创新集群网络的结构;提出创新集群网络的发展模式以及演化路径;探究如何依托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机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政策措施,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从产业技术生态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问题,即从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生态的培育,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技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发展中抢占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九江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产业表现出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同时也存在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形成和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对此,建议做好"四个强化、四个提高",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九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其培育和产业化问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科学和技术都具有知识的本质属性,产业是科学和技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主要载体.在知识流动视角下,通过知识流动与创新将科学、技术、产业三者更为密切联系起来,战略性新兴技术在三者的互动联系中创生和演化,形成基于知识流动的战略性新兴技术培育机制.其中,科学发现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培育的动力基础,技术创新是其直接推动力,产业化是其环境动因.  相似文献   

14.
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实现从基于企业技术需求到基于产业技术需求、从点对点分散式合作到网络集成式合作、从知识技术的单向转移到双向互动、从契约式合作到一体化合作是当前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构建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明确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重点,而且应该科学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新兴产业网络,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及能力动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协同创新特点、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特性,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中的四个基本构面以及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四种能力及其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该研究对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正>我国确定七个产业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本文从混合组织理论的视角,在交易成本理论框架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的培育模式。首先,在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框架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培育的环境要素;其次,基于中间层组织理论分析其生成机制;最后,结合公私合作制模式的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制培育的具体措施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进步备受重视的同时,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也逐渐成为共识。文章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基于战略三角理论“制度条件、产业结构、资源与能力”的视角,构建了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触发-演变-评价”动态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中国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为案例,应用理论框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深入研究产业商业模式的动态和系统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新时期抢占未来国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虽然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目标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我国和地方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定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20多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有效指导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科学选择;强化产业自主创新,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是基于创新技术涌现,技术、知识或业务出现跨产业的扩散渗透而达到共享。产业融合既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又可以促进其发展。文章在文献与实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路径,提出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