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针对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过程中传统技术路径图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应对不确定环境具有显著优势的情景分析与传统描绘产业系统发展愿景的技术路径图进行整合,构建了技术路径图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情景分析相联结的结构框架,以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演变趋势。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从产业的演化环境、产业价值链、产业创新链、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产业政策干预等多维度情景进行了分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于多情景的产业技术路径规划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基于技术扩散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性,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领域相似性属性,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及演化机理。基于能力择优与相似性择优机制,构建二元属性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进行时间及空间演化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在演化过程中逐步呈现衰减性的“边缘—多核型”混合结构;(2)随着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逐步缩短,网络中技术、信息传播效率提升;(3)随着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聚类系数增大,网络技术资源的凝聚效果增强,技术扩散效率提升。最后,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00-2015年专利引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创新网络演化仿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味着对传统技术轨道的替代,其创新过程会遭遇"失灵"问题,在完全市场机制下,替代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策干预。本文基于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失灵机理和表现不同,政策干预的目标和工具选择也应动态调整;产业创新政策研究和制定应遵循"发展阶段-失灵机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理论框架;NEVI产业的阶段性政策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包括政策激励的着力点偏差、政策对象不全面和政策工具出台不及时等。本研究具有开拓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较少关注企业微观层面与行业层面的系统分析,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效的跨层次系统解释工具。基于商业模式理论,总结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类商业模式:产品制造型、技术驱动型和市场满足型,并提出技术-产品-市场交互架构商业模式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最优模式的实现需要企业打破组织边界,建立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形成灵活的立体创新网络,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动力来源、资源基础和合法化构建氛围。  相似文献   

5.
针对SCI和SSCI数据库1997-2016年的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和Alluvial flow等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标志性文献”、“突发文献”和“突现词”等指标开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揭示了20年间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探究了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热点包括“价值创造”、“开源”和“商业模式挑战”等;热点呈现出由20世纪末期的“信息技术”,21世纪初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大规模定制”,发展到目前的“云制造”、“云计算”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演进趋势;AMIT R、TEECE DJ、CHESBROUGH H和VENKATRAMAN N等人的相应研究成果是本领域热点文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和“仿真研究”等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热点。本研究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发展,为学者明确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块链应用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也就是“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这些研究成果存在大量相互矛盾之处。这是因为现有研究由区块链出发推演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混淆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特征和区块链理念三个范畴。在梳理三者边界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三种“区块链+”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对比分析,发现由区块链集成技术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组态决定了其与具体领域结合时表现出的商业模式新特征。这些特征一般表现为数据权、隐私和数据成本等方面,即“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例如打破垄断、独立自主和合作共赢等,与区块链创生的理念相契合。由此得出“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路径为,区块链技术组态到具体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再到区块链理念与商业模式理念的双向影响。形成三者循环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为不同领域“区块链+”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区块链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2008年以来出台的47项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政策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兴产业创新价值链和基本政策工具两个维度构建政策分析框架,对过去8年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分两阶段进行计量和分析,发现我国针对该产业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段,政策类型也更为丰富;各阶段使用环境面政策工具较多,政策工具主要应用于创新价值链中的市场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更是我国应对石油短缺的战略抉择;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途径。2010年我国正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各项消费补贴政策先后出台,大批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热潮到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果。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突显。本文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中面临的政策问题、技术研发问题、电池问题、成本问题、产品问题、标准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及商业模式问题这八大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立夏 《科研管理》2020,41(3):174-182
本文在商业模式冰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情境运用模型(Situational Application Model, SAM)。围绕情境、竞争环境、内部环境、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六个方面,将商业模式定义为通过用户的价值增值、“多赢效果”反馈来使企业价值变化的商业活动系统。运用此模型,本文选取了自动售货机运营行业代表性案例“乐美智能”,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自动售货机运营行业的商业模型变化,对情境运用的商业模式SAM模型创新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AM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对企业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企业在创新商业模式时,基于竞争环境、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考虑情境运用来进行业务及流程设计。乐美智能基于情境运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自动售货机行业的发展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现阶段“乐美智能”通过SAM获得大量优质的客户和渠道资源,将成为自动售货机转型升级这场颠覆性变革的赢家。  相似文献   

10.
基于S曲线对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处于成熟阶段,尤其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在2000年前便已进入成长阶段。依据S曲线发展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阶段分为“要素-结构-功能-成本”四个阶段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个阶段提出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中介、国外等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战略,以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提供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越  余江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07-1816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和产业技术追赶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以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为典型研究案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演进与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结构、新兴技术体系、生态系统能力、制度要素的共同演进对支撑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剖析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提出了新兴国家产业的并行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技术追赶的相关理论,并为分析产业演进创新过程中的机制与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云  谭龙  李正风  程旖婕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24-1339
系统梳理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前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主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和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参鉴国际权威创新评价报告的基础指标及数据,研究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得分最高,中国的得分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但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度维度。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探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路径,急需构建一套适合新形势的工业化水平测度体系。本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理论、新增长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水平测度"的五维模型,即"发展阶段-工业竞争力-工业化效益-国际化程度-可持续发展制度"的测度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DEA分析等方法,测算以广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水平。本文构建的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测度五维模型,理论上拓展了经典工业化测度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实践上也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策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邵鹏  胡平 《科研管理》2016,37(7):81-88
基于双边网络效应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提出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创新动因-驱动因素-创新效果"研究构念。通过多案例研究得到提升顾客识别、顾客契合、让渡顾客价值、电商生态系统的方法。按照电商平台创新演变阶段进行讨论,认为个性化推荐系统所代表的技术驱动、商业诚信所代表的市场驱动、线上线下整合代表的价值链驱动、以及自组织生态系统代表的范围经济驱动分别是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各阶段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谢佩洪  成立 《科研管理》2016,37(10):60-68
本文从商业模式的演化逻辑、构成要素和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入手,阐明了商业模式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结合已有文献和案例研究发现,商业模式主要由为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如何盈利四要素构成,新技术、竞争压力、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家精神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演化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PC网络游戏行业深入研究了其商业模式演化历程,最后给出了行业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6.
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新型业态正改写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全球数字产业的竞争规则,缺乏互联互通标准协议导致的“数据孤岛”等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数字技术标准引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在细致阐述和挖掘数字产业创新概念内涵和发展其外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二十年间发表于国际顶刊的268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互动关系(协同推进)—内在机理(八力驱动)—作用路径(双向互动)”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框架,提出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再造新业态的四种模式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增文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36-1346
采用DSEG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社会保障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动力系统模型来研究其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经济数据对动力系统模型进行校准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目前的经济形势,解释力达到了81.76%,方差分解与IR分析结果表明,与社会保障冲击在短期内与引发的经济波动不同,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变量冲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并且持续地增加潜在的技术存量,从而,促使生产部门进行更多的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投入,使得经济产出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均衡。然而,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影响效应体现在对其它经济变量的"传递"和"联动"方面。社会保障投入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就业、技术存量等具有正向的传递效应;而与工资的"联动性"能够对经济产出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地达到新的更高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8.
孟溦  宋娇娇 《科研管理》2019,40(8):20-31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地区创新要素的集聚、开放与互融,打开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被寄予厚望。目前,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与相关政策支持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重要科技资源来源。在当今社会各界日趋关注公共财政配置绩效的情境下,为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标实现,最大化财政资金的投资绩效,有关省市相继出台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评估管理相关文件。然而,作为“四不像”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如何评”依旧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价值困境、多元主体困境、个性与共性兼具困境以及体制机制困境。本文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特点,从资源依赖和社会影响力双重视角,建构了新型研发机构从资源投入到社会影响力产生全过程的绩效分析框架,并以上海微工院为例,针对其不同阶段关键绩效特征建构关键绩效指标与评估重点。其中,建设期重点考核政府资源投入、制度建设与资源集聚能力;运营成长期,关注资源集聚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并对新型研发机构近期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运营成熟期,重点评估新型研发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