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多音字“相”。我有个读音与“像”相同,意思与“像”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日常生活中有些马虎的人常用“像”来冒充我。如:大街两旁的不少招牌上醒目地写着“××照像馆”。“照像立等可取”的广告也随处可见。这对我的误解也太深了吧。其实,我通常是指“样子、容貌”,应用的范围也较广。如:人们吃饭时的样子称“吃相”;占了便宜会流露出“得意相”;受了气的样子是“苦相”;闹出笑话是“出洋相”;容貌英俊称“相貌堂堂”;把容貌、样子拍摄下来是“照相”。“像”是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塑像等。但是,没有我这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3.
1、“莫名其妙”也可写作“莫明其妙”;2、“故步自封”也可写作“固步自封”;3、“丢三落四”也写作“丢三拉四”;4、“发人深省”也可写作“发人深醒”;5、“唾手可得”也可写作“垂手可得”;6、“不假思索”也可写作“不加思索”;7、“晴天霹雳”也可写作“青天霹雳”;8、“赏心悦目”也可写作“爽心悦目”;9、“长篇累牍”也可写作“连篇累牍”;10、“满目疮痍”也可写作“满目创痍”;11、“隽秀婀娜”也可写作“俊秀婀娜”;12、“风驰电掣”也可写作“风驰电击”或“风驰电赴”;13、“销声匿迹”也可写作“消声匿迹”;14、“黯然销魂”…  相似文献   

4.
等待缘分     
都说女孩子首先要得有气质;如果气质不浓,内秀也不错;如果算不上内秀,至少也得有学问;如果学问低浅,有颗善良的心也可以;如果心也不算怎么善良,体贴还过得去;如果体贴也不会,总得能干耐劳些;如果这些也不行,那只能等缘分了。 我想我只能等缘分了。 曾问室友:”我有气质吗?”她们个个像看傻瓜似的看着我,半天才吐出间隔性的两个字一个音,“有,有。”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是”就代表“不是”,“爱”就代表“不爱”。就像她们这时候说的“有”就是“没有”。 我一直以为内秀就是沉静,腼腆,我也一直以为我是内秀的。  相似文献   

5.
    
“哇,好酷啊!”“哇噻,醋毙了!”今天,中学生言必谈酷:头染黄发,“野火烧不尽”,这是酷;身着皮装,如“北方的狼”,那叫酷;体刺纹身,如“动物世界”,也称酷;故作冷静,“沉默是金”,也夸酷;特立独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说  相似文献   

6.
孔荣 《作文与考试》2023,(22):54-5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相似文献   

7.
偶然杂谈     
“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的是“偶然”;“守株待兔”,追求的是“偶然”;“苹果砸着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那么“偶然”;“凯库勒梦见苯环结构式”,成就的得来竟如此这般“偶然”……于是,有人告诉我:何必辛苦呢,什么时候机会到了,咱哥们也给露露脸去。机会没来,白辛苦也没用……于是有人站着,有人坐着,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前 ,对“周”、“易”二字的解释 ,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观点。关于“周”《周易正义》引郑玄云 :“周为周普”;又引《易纬》云 :“因代以题周”;孔颖达自云 :“《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陆德明《经典释文》云 :“周 ,代名也 ,周 ,至也 ,遍也 ,备也 ,今名书 ,义取周普”。关于“易”,《易传·系辞》以为“生生之谓易”,“易者 ,象也”,《说卦》又有“易 ,逆数也”之说 ;许慎《说文解字》云 :“易 ,蜥易”,又引“《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乾凿度》云 :“易”有易简、变易、不易三种含义 ;程颐《程子遗书》卷 1 :“…  相似文献   

9.
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读书,家长坐在旁边当“顾问”;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当“参谋”;有的孩子学什么,家长也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同样也学什么;个别家长甚至还经常代替孩子做作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  相似文献   

10.
<正>“人生是一份作业”,小作者对“作业”别具一格的理解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对“人生作业”的“题型”“做法”,小作者也做了精炼的阐述。“衣食住行,处处践行;粥饭碗筷,也有门道。”确实,如果我们把人自主的学习活动看作“作业”,那么,人生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之为“作业”。  相似文献   

11.
<正> 韩非以为:“古之显学,儒墨也。”墨子也自信:“吾言足用矣,不可毁也。”(《墨子·贵义》,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学渐衰渐微,但却未亡,诸如“兼爱”、“尚贤”、“节葬”等思想,一直以其独有的文化力渗透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2.
智力星球     
(1)答案:是“也”字。“也”加上三点水是“池”,可以养荷花了;加上“土”字旁是“地”可以种庄稼;加上立人旁就是“他“字;加上“马”字旁就可以奔“驰”了! (2)答案:拆开来是“二”“人”,合在一起又比“天”字还高出一块儿,这是“夫”字。 急转弯山洞 为什么回到手里? 答案:笔直地向空中扔。  相似文献   

13.
“丈夫”者,有骨气也;“豆腐”者,柔弱也。可是,你瞧,“大丈夫”们也要鞠躬屈膝了。他们是不是早就打算跟她们和好了?  相似文献   

14.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一种“跟风盲从”现象。看到人家扩大办学规模,另建新校区,自己也坐不住了,也通过种种努力,“辟址扩容”,增招学生;看到人家申报较高层次的“规格”头衔,自己也硬挺着脊梁申报;看到人家搞校庆,自己也觉得自己“历史悠久”,也得庆贺。如此等等,颇有“春花赶趟”、“夏雨连注”之势。这些现象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是否都合适呢?  相似文献   

16.
从接续的角度研究日语的“も”与汉语的“也”的异同点,研究发现:当二者前接名词时是相同的,而二者与动词、形容词或形容动词的接续体现了“も”可以插入句子的谓语当中,而“也”不能;“も”与“也”都只能接在部分的副词之后;由于“も”与“也”的词性所致,“也”可以放在连词后或者句首、分句之首,而“も”不能.  相似文献   

17.
释义三札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诸词互训并不意  相似文献   

18.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天人合一”的“和合”是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合作、结合、融合。“和合”反映了“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体现了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20.
《作文与考试》2023,(15):28-29
<正>2022年7月16日,一男孩在天文馆参观的视频被传到网上,瞬间火了。原来,这个男孩在观看火箭升空短片时,发现本应是“长征三号”,却变成了“长征五号”;接着他又发现,动画模拟的“长征五号”的分离顺序也是错的;后来他又发现,空间站对接也有差错。男孩最后说了句“啥也不是!”扭头就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