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剧将向观众介绍的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杰出的爱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新闻史学家——戈公振先生。(一) 关于主题意蕴的把握《戈公振》是“江苏爱国名人电视系列剧”新近推出的又一重要人物,亦是《朱自清》的姐妹篇,拍出新意,并非易事。戈公振的一生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强烈的爱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长者戈公振先生离开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已经五十年了! 1944年10月22日在《新华日报》副刊上曾有我写的《追念戈公振先生》。我受到尊敬的戈先生的教诲和帮助是永远写不尽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科新闻史教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丽 《新闻界》2006,(4):122-123
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和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中增设报学系开始算起,中国的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最早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专著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天,中国很多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新闻史教材主要有下列几种:高等教育出版社: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  相似文献   

4.
新闻照片是形象的新闻,其真实、直观、生动的特点在纸质媒体的报道手段中最为突出。中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十分推重新闻照片,指出:“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纪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70世纪80年代穆青同志也提出过“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目前,新闻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报界普遍认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其视觉冲击力及对读者的影响力胜过文字千言。  相似文献   

5.
由东台市人民政府、江苏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戈公振》。是第10部江苏爱国名人系列电视剧,也是第一部为我国新闻记者立传的电视剧 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和新闻教育家。电视剧《戈公振》以文献体记实手法,凝炼而真实地再现了戈公振20余年的报业生涯,展示了他下新闻事业相  相似文献   

6.
前言今年的七月二十四日,是邹韬奋同志因病长逝的三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他的忌辰,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中的有关文字,写成了《邹韬奋和戈公振》(《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一文(见《新闻战线》第四期)。就在翻阅生活周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有关邹韬奋同志和家叔戈公振等人在一九三二年筹办生活日报的史料;从家叔的遗物中又找到了邹韬奋等同志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直  相似文献   

7.
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新闻系余家宏、宁树藩等四位同志,经过多年的标点、注释、简介,将我国四本最早的新闻学译著汇编成《新闻文存》一书,共348000字,已于1987年12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后继重印戈公振著的《中国报学史》以来,第二次绝版书的再版;也是早期理论新闻学与实用新闻学的首次重印。《新闻文存》所收录的四种新闻学著作,是日本最早的《新闻学》(松本君平著)、美国最早的《实用新闻学》(休曼著)、我国最早的《新闻学》(徐宝璜著)和《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日本松本君平著的《新闻学》,又名《欧美新闻事业》,1899年出版。据日本新闻学会前会长内川芳美教授1978年来华时介绍,此书在日本国内已成为孤本.在我国,自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后,也已长期失传。新闻界人士只闻书名,未见其书,深  相似文献   

9.
心头的涟漪     
一尊汉白玉半身塑像上的红绸已经揭下;一本塑面年谱的油墨芳香已经散去;一张百年诞辰首日封已落下“1990.11.27”的日戳,一集半小时的广播剧也已通过喇叭传遍千家……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先生诞辰  相似文献   

10.
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偕夫人梁培兰曾于去年11月下旬回故乡东台,参加家乡人民为祝贺他荣获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普希金费兰科文学奖金而举行的盛会。戈宝权同志是我国新闻学奠基人戈公振的侄子、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同志离开我们已是整整三十五周年了。这几天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和他写的一些有关的文章,他的亲切的形象又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响亮的笑声又重新响在我的耳边。特别是仔细看了他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写给家叔戈公振的一些信件,更是万千往事萦回心头。记得一九二五年十月下旬,韬奋曾为《世界知识》写了一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说: “记者提笔含泪写着这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时候,正在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从中国殡仪馆哀送戈先生大殓以后为中华民族,为新闻事业,为个人友谊,想起他都不胜其凄怆悲痛。回忆戈先生于十月十五日下午由海参崴乘北方号到上海,我和胡仲持先生同到码头去迎接他,握手言欢,历历犹在目前,谁能想到七天后就在他的弥留榻前,和他惨然永诀!”当读完这篇没有收进三联书店编印的《韬奋文集》的文章时,我就回想起他们两个人之间前  相似文献   

12.
唐红波 《新闻三昧》2006,(12):54-56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报人,是一位集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多重“角色”均以新闻为轴心,“与新闻事业相始终”(于佑任语)。戈公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东台日报》、《时报》、《图画时报》、《申报》等主要报刊,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他的译著《新闻学撮要》和《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特别是《中国报学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他还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总结出《世界报业考察记》、…  相似文献   

13.
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家叔戈公振诞生的九十周年,十月二十二日又是他逝世的四十五周年,我特把他在五十多年前写的遗著《英京读书记》整理和发表出来,作为对他的追念! 家叔公振在上海时报工作时,即专心研究新闻学和中国报纸的历史。一九二五年二月,他编的《新闻学撮要》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他著的《中国报学史》,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当时称新闻学为“报学”,称报纸的历史为“报学史”。如他在一九二六年六月为《中国报学史》写的《自序》一开头就说: 民国十四年夏,国民大学成立,延予讲《中国报学史》。予维报学(Journa-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①"盛世多危言",这些年新闻评论尤为活跃.有价值的新闻评论,或直抒民意,振聋发聩;或如同航标,引领航向.著名报人戈公振先生曾说过:"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新闻教育实自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创立新闻学研究会为嚆矢.一九一二年虽曾有全国报界俱进会在上海举行特别大会,通过举办"报业学堂"的提案,一九二○年全国报界联合会亦曾草拟过举办"新闻大学"的组织大纲,"惜两会均因不久瓦解,未能见诸实行"(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259页).·发端·"五四"前夕,风气渐开,新办报刊,层出不穷.北京大学学生在课余之暇自办刊物,从事新闻工作的不乏其人,可是当时学校课程,尚无新闻学;北京各大学,更未设有新闻专业.于是一些学生便去找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徐宝璜教授请教,徐曾在密芝根大学学过几门有关新闻学的课程,很乐意指导同学学习;这些北大学生又将这个意思告诉《京报》社长邵飘萍,邵氏身为社长,但仍亲自写社论,采编新闻,"时感人力不足,因向北大同学组稿.他主动写信给蔡孑民  相似文献   

16.
1990年7月23日,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张友鸾同志以86岁高龄在南京逝世。7月3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概述其新闻工作经历:“早年曾为邵飘萍所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周刊》,担任过《世界日报》总编辑;1927年,受李大钊同志委派,任《国民晚报》社长。他先后参加了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纸的创刊工作。抗战期间,他在重庆《新民报》历任主笔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南京自办《南京人报》,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相继刊出了新华社上述消息。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九家报纸,也刊出了中国新闻社7月28日的有关报道。张友鸾同志从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旧中国报坛驰骋了30年,有丰富的编采和报业管理经验,被誉为报业全才。他对我国报业发展,特别对四开小型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可供研究旧中国民营报历史参考;他的新闻工作经验,诸如版面的设计,标题的拟定等等,都值得后人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报纸体裁》一书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苏联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由赵水福、许恒声合译。本书是苏联《《新闻丛书》中的一本。它系统地论述了新闻、通讯、特写、评论等体裁的特点和作用;还对录音访问记、电视报道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报纸访问记、报纸报道的同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内容比较充实,例证具体生动。它对我国新闻专业的学生,从事新闻教学和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18.
陈才俊 《新闻大学》2005,25(4):60-65
创办中外文报刊,是19世纪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的重要宣教事工和传教手段。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人戈公振曾说,“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1]的确,只要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报业之发端,便可看出,不仅第一份中文报刊的诞生,不仅澳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专制独裁扼杀民主,改元称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力量与袁世凯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新闻战线上的斗争,是整个反袁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这方面的记述,在国内主要有戈公振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戈氏在编写这本书时,曾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的史料亦甚丰富,唯受到条件的限制,未能利用当时的政府档案资料。为此,特以所接触到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主要依据,写成此文,以补戈著之不足,并就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20.
读过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赖光临先生的《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方汉奇先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其中已有专门章、节论述教会报刊。但是这些著作的侧重点都不是教会报刊。这就促使笔者想找一些其他材料,以期发现更多的有关教会报刊资料。特别是在《中国教会年鉴》1913年(英)(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3)中读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