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在人生境界上,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境界:"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其次是"狂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次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对于孔子来说,为人中正,处世权变是最为高明的;无论积极有为,或者消极无为,均  相似文献   

2.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强调生命超越境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且体现在美学诗学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人生作为审美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分四方面讨论了:儒道释的和谐、妙道、圆融的人生自由之境;孔子的十年一境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层境界说;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和傅伟勋的生命十境说。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中,重新审理和关注中国文化境界说,发扬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一面,使东方文化精神在新世纪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中重展其精神勉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都尚空?儒家在世道尊严上尚空,可谓人生之空;佛教在宇宙世相上尚空,是一种空宗的宇宙观;道家在生命体认上主张空,要迭于肉体的自由,.儒家之空归于雅兴,佛教之空归于精神,道家之空寄予自然空的思想各有千秋,但在旨归上.都属于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是先秦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时期两大基本美学派别。在先秦,儒家美学主要指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孟子、荀子以及《乐记》等在内的美学;道家美学则是指由老子开创,以庄子为代表的美学。下面将儒道两家美学思想做一粗略的比较。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儒家和道家都是以解决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和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和前提的,或者说,他们的美学都是在思考、关注和体验人的存在状况和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中所形成和阐发的。他们的美学与他们的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注重情感体验和精神修养,以把握人生境界的美学。他们对美和艺术的运思和言说,是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说儒道哲学是人生哲学,那么,他们的美学就是人生美学。与时代上大致相当的古希腊美学不同,中国先秦儒道  相似文献   

8.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现存《理惑论》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它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格义法”,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崇拜对象方面,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道家的神仙;在思想观念上,用道家、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道家的矛盾,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行为礼仪方面,求内在精神之“大同”,存外在表现之“小异”。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 ,可以体味到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 ,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旷达的人生态度 ,但却不放荡不羁与傲慢无礼 ;他领悟到了佛对人生的无我解脱 ,却一点也不坠入空虚。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儒道释平等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人生格调和价值取向。儒家崇尚道德至善,追求仁义境界;道家崇尚清心寡欲,追求自然境界;佛家崇尚解脱,追求涅磐境界。虽然如此,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蕴含着对乎等的向往,尽管他们对此所采用的表达形式不同,各家平等的内容也不一致,但在这个价值取向上他们却殊途同归、本文论述了儒家人格主义平等观,道家自然主义平等观和佛家宇宙主义平等观各自的基本内容,以彰明儒道释平等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新理学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吸收集中于传统人生美学方面。原始儒家、宋明儒家和原始道家美学是其直接思想来源。人生境界达成之条件如觉解、心性与传统美学有莫大关系。新理学美学对人的自然欲望的承认开启了理学美学通向现代的闸门,符合审美启蒙和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需要。冯友兰通过比较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和阐释曾点气象与仁的美学意蕴将人生境界建构为严整体系并指出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小说艺术世界》是金庸小说的最新研究成果。作品以儒家、道家、佛家的仁爱、天人合一、慈悲为怀以及现代人的一些思想观念为思想基石,以侠义世界、侠情世界、江湖世界、武功世界为表现的重点,以开阔的视野,在武侠世界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运用诗意和富有哲思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侠义的呼唤、爱情的惋惜、人生的叹息;是一部醒世恒言。作者在书中反复阐释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且对我们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给予了希冀。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传统资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中国大陆只是刚刚起步。但我们必须看到,生命教育在我国植根深厚的化传统,道家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思想,儒家以人为贵、以孝为本的理念,道教重人贵生、善待万物的远见,佛教普度众生、反对杀生的情怀,为当代中国生命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本以道家、儒家、道教、佛教为主线,对中国传统化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作一初步疏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始以后,以阮籍贯为主要代表的儒道思想第一次融合。阮籍具有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道家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风范、超然物外的自由理想人格境界,从而形成了旷达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使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智慧达到空前成熟的境界,建构起中国传统士大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格文化框架。  相似文献   

17.
静是贾平凹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了道家及佛教人生哲学对他的影响。静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种美学境界,这是由生命向艺术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儒道两家为代表,但其主流是儒家美育思想,偏重于规范性的伦理教化,有意无意地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美育思想造成忽视。作为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命题,美育的意义应该是通过熏陶和感发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它实质上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训练,以实现个体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提高、人生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全面的教育。在这一进程中,道家美学可以起到更为基本的理论作用,成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者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者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文学根基是儒家思想,他吸收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种对宇宙形而上学的认识。同时又接受佛家的主张,体现了一种世界的形而下学的认识,又经过实际生活经验,在思想中融合三家之精华,形成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在其诗文中,可以体味到儒家的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田园文学的新篇章。其人其文为后世所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