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本文想从以下三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刘备对“隆中决策”的态度、刘备入蜀后的用人政策及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我们知道,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相契得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  相似文献   

3.
曹、孙、刘三方决策相比,《隆中对》堪称最完美,最神奇的决策典范。对《隆中对》的置疑和异议,只能引发人们对它作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不断加深对它们认识,增添其魅力。《隆中对》是决策典范,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后人景仰的楷模,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其魅力将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隆中对》中“荆州论”思想的形成,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分析综合的结果。后来所发生的事实也反证了诸葛亮“荆州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重评武汉国民政府北上与东下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出师北伐。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一九八一年《周恩来选集》上卷出版后,不少论者根据《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一文,否定了继续北伐的正确性,认为只有东征讨蒋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才是“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对一九二七年党内曾经出现的北上与东下之争,就有重新讨论的必要了。我们认为,无论东征还是北伐,都很难说是正确的决策,都不可能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小释“有”     
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一文,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句。很多人将其中的“有”字看成是有无的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科学管理,要求在决策中对两种决策应区别性质,正确对待。这里涉及到如何正确决断问题。即如: 1。两种性质的决策。一种决策是关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新科学建设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涉及到教职工利益等问题的重大决策。这种决策实际是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另一种决策,则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对某些问题的决定与“拍板”,对方案的选择和批准,以及对干部的任免、教职工的奖惩等等。这种决策是为高效率指挥,合理的组织教学和科研所必须,但属于日常管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要对诸多管理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精心策划,作出高效、正确的决策。决策正确,事半功倍;决策失误,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校长既要有“谋”的智慧,又要有“断”的魄力,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校长要具备决策素质。  相似文献   

9.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要对诸多管理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精心策划,作出高效、正确的决策。决策正确,事半功倍;决策失误,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校长既要有“谋”的智慧,又要有“断”的魄力,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校长要具备决策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三顾草庐”、“隆中对”的史事发生在襄樊,襄樊又因“三顾草庐”、“隆中对”而享誉中外。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讲,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诸葛亮出山方式是“登门自见在前,三顾茅庐在后”的观点,至少在四个方面违背了历史事实,出现了一个根本失误。  相似文献   

11.
把握党"正确决策"与"工作成功"的关系,必须理解正确决策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党的几代领导人运用创造性的理论做出一系列正确战略决策,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深刻说明和论证了"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隆中对》是传诵千古的历史名篇,其所以能传诵千古,显然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价值。但盛巽昌同志却认为,“《隆中对》能传世,是靠了陈寿在蜀任职而得以详述”(见《“隆中对”非诸葛亮一人之高见》,载《学术月刊》1990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愿陈愚见,与盛巽昌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重大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前提 ;台港澳现状是“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客观条件 ;争取在国际关系和两岸互动中占据主动是“一国两制”决策提出的战略目的 ;“一国”条件下“两制”关系如何处理是“一国两制”决策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  相似文献   

15.
金菊 《现代语文》2009,(3):72-73
说起东汉末年的历史,人们头脑中的思路就像那时的政局一样纷繁复杂,但只要读一读《隆中对》,千头万绪就会理出一个大致条理。《隆中对》给予学生的显然不只这些,这里仅就《隆中对》中的“对”部分在教学实际中的显露,谈谈感想。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北伐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伐曹魏是蜀国对外的战略总目标,也是诸葛亮苦心孤诣希冀的宏大政治抱负.对此,史家虽时有涉笔,然而却多持贬论.笔者对论者一些提法,难以苟同,现作略析,祈望识家教正. 一、与北伐相联系的战略决策——《隆中对》列宁说过,“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  相似文献   

17.
<正>管理是学校的灵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在管理中,决策至关重要,是为解决问题而寻找的可行性方案,并从中择优的活动方式或过程。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决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最终实现管理目的的过程。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怎样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1.设计蓝图,做好战略决策。作为一个学校领导者,校长首先要对本校的发展前景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设计一幅清晰的蓝图。我们制定  相似文献   

18.
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一个与鲁肃相对立之观点,那就是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而诸葛亮则为“汉室可兴”。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预见是正确的,诸葛亮则反之。鲁肃的“汉室不可复兴”是要孙权鼎立江东,自立为王,成为一方割据之主;而诸葛亮的“汉室可兴”是要刘备统一天下,作为汉室的中兴皇帝。在这个汉室可兴与不可  相似文献   

19.
《汉中师范学报》1991年第2期刊登的殷克勤先生大作《〈隆中对〉与荆益是失》一文,就诸葛亮策划的《隆中对》的决策作用提出的一些新看法,读后颇受启发,同时细读殷文,觉得有些论点的论述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我认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有洞察未来的科学预见,并且能够提出对形势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决策或主张;第二,有显著的治绩;第三,有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必具的品格和能力。显然,诸葛亮是具备这些条件的。诸葛亮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答刘备问所作的《隆中对》,不仅科学地预见了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势力必将形成鼎足对峙的局面,并且还依据这一预见而提出夺取荆州益州、联孙拒首的战略决策,促使自谓“智术浅短,遂用猖极”的刘备势力迅速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