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岳是最早以"悼亡"命题的西晋太康年间文人,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此后"悼亡诗"约定俗成为夫悼亡妻的专门题材。通过挖掘诗歌内涵,再现潘岳其人其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男性诗人悼念亡妻的专利,但女性悼夫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直到明清时期,涌现出大量女性诗人所创作的悼亡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悼亡诗的定义,本文试以明末三位女诗人薄少君、沈宜修、商景兰为视角概述女性悼亡诗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3.
徐李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时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记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悼亡词,该词风韵奇绝,泽被后世,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该词已被选入多种诗词选本,并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关于该词的情感意蕴、艺术造诣和经典化历程,学界已有较多探讨。但关于该词的词史价值,特别是其“以刚运柔”、以“豪放”入“婉约”的美学运思和“以诗为词”的填词匠心,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是由学士院所撰进的皇宫门帖用诗,主要用于立春、端午两节。帖子词最早的作品是什么?写于什么时间?作者为谁?创作者的所任官职为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了解帖子词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存王曾、夏竦与晏殊三人作品的考察,我们认为最早的帖子词是夏竦写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立春前的《春帖子》,具体时间在十二月初十五至十九之间,当时的任职是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晏殊紧随其后,其一组《端午词》写于天禧二年(1018)端午前,当时的身份为左正言、直史馆,升王府记室参军。由此可见早期帖子词并非为翰林学士所作。  相似文献   

8.
同为抒发悼亡之情的《葛生》与《江城子&#183;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同中亦有异。从第一首悼亡诗与第一首悼亡词之间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悼亡诗词一些共有的抒情模式,及其传承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尤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丰富,涉及诗、词、曲、赋、文、骚等各种体裁。尤侗一生只娶了曹令一位妻子,夫妻之间感情很深。在妻子死后,尤侗写了138首悼亡诗词来悼念亡妻。这些悼亡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至极,在悼亡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87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二诗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典型意象,营造物是人非的凄清氛围,表达哀思之情;二是通过写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换,表达哀思的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11.
正"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诗,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诗,其内  相似文献   

12.
《遣悲怀》三首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为追悼亡妻韦丛所作的组诗。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科授校书郎职,并与二十岁的韦丛成婚。宪宗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病卒,时年二十七岁。爱妻“忽分形而独飞”(《祭亡妻韦氏文》)后,元稹悲恸至极,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他后来在给白居易的信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首,取潘子悼亡为题”(《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叙诗寄乐天书》)。  相似文献   

13.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悼亡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珍贵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可以用来怀人、忆旧、叙事、写景、抒情和寄意.但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类别,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论述的文章尚不多见,这实在是个缺憾.故不揣浅陋,试为之略论以就教于方家.我国悼亡诗源远流长,就其内容来说,最早可以推溯到西周至春秋时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比较突出的如《邶风·绿衣》、《秦风·黄鸟》等篇:  相似文献   

15.
元稹在悼亡诗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三十三首悼亡诗中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文章通过研究认为,虽然元稹生性风流并在韦丛去世后两年又纳妾娶妻,然而从他的家世及社会因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悼亡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这三方面来说,认为元稹悼亡诗中的感情是"夸张矫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6.
马彩红 《课外阅读》2011,(12):304-305
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及贺铸的《鹧鸪天》合称四大悼亡诗歌。他们的悼亡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17.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18.
丁远芳 《考试周刊》2010,(27):20-22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诗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悼亡词史上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苏轼是用词写悼亡的首创,而纳兰性德则是他忠实的传人,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两者同写悼亡词,但是创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任是清代康乾之际的重要闽派诗人。他诗学晚唐,专在语言上下功夫,刻意讲究词采,宗尚李商隐艳体诗风,其诗以七绝最优,其作《无题》和《悼亡》类尤凄切感人。多情而又情真是黄任诗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狭义角度来说,悼亡诗不仅指悼妻诗还包含悼夫诗。创作主体性别的不同决定了悼夫诗与悼妻诗在某些方面具有差异。《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一书中有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诗,可以一窥悼妻诗与悼夫诗侧重点与揭示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悼妻诗侧重表现诗人自我即悼亡主体的苦痛,悼夫诗则以丈夫为中心,侧重悼亡客体。另一方面,悼妻诗重在揭示妻子的贤良淑德,悼夫诗则是对丈夫一生中光辉处加以弘扬赞美。由这两个方面可体现出男性创作悼亡诗与女性创作悼亡诗间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