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将课堂教学方式由陈旧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2.
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袁书银 《科教文汇》2008,(30):107-107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标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权普 《科教文汇》2008,(25):130-130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5.
伍玉慧 《科教文汇》2011,(20):105-105,116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但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在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综合能力,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知识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是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怎样转变呢?在创新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  相似文献   

7.
姜大治 《今日科苑》2011,(19):122-125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育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2004年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倡导了新教学理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主线,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新课标”实施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意义,以及在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实践创新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青 《科教文汇》2008,(27):116-116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些什么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教育机器人的结构,分析了教育机器人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教育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课程,实际探索教育机器人的培养作用。实践表明教育机器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国 《科教文汇》2009,(18):177-177
新课改中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质疑”,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语文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引入活水”,突破旧的课堂模式,尝试新的手法。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心中共同的奋斗目标;还学生以主动,引活水致创新,也将是教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创新教育,将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学改革实践,结合传统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现状,采取"研究型"课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从"研究型"课型的课堂教学意义、"研究型"课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型"课题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不断进步,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众多的关注,新课改也将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同样的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一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琦 《内江科技》2006,27(5):22-22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事业。实践教学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文章就实验教学改革中加强对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中等职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职教现状,在分析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必要性的前提下,从转变观念和改革教育模式、目标、内容及方法到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在中等职业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创新精神是《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重要理念。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了浅显阐述,强调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一个创造性活动,只有教师正确地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