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杨帆  詹莉宜 《新闻知识》2023,(7):3-12+93
城市旅游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形象的承载者。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控制实验法,探究地方外宣媒体iChongqing对重庆城市旅游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效果,发现iChongqing所建构的重庆城市旅游形象特征可总结为: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山城、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智慧城市、开放发展的国际化旅游都市、旅游氛围浓厚的度假胜地、旅游活动丰富的娱乐化都市,其中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山城、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智慧城市传播效果最佳。建议媒体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善用融媒手段、尊重文化差异,为构建良好地方与国家形象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3.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任黛影 《新闻世界》2014,(12):189-190
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处于持续的变动和选择中,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需要根据自身形象特性利用适当的传播媒介,进行包括功能、品牌、文化、声誉等要素的形象传播,将商业街形象传递到目标受众,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竞争力。本文从商业街形象的解构入手,综合商业街形象的特点和传播理论探讨消费社会中商业街形象传播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角是广场、道路、街道以及构成城镇及城市公共界面的建筑物,街道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标志性交通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体现着城市的形象与风貌。它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在探索成果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同时,尝试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合,使景观规划设计融于城市设计;挖掘塑造城市精神与个性特色,构筑宜人的街道环境;对城市新区街道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对旧城区的街道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之下,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进入城市谋生。一方面,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权益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媒体和公共话语空间上所呈现的这一人群却与欺骗、投机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新京报》为例,分析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媒介形象的建构,探讨其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艳 《新闻传播》2024,(6):52-54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企业盈利发展的基础所在,对于城市建设及发展而言,也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容量性与引流性,深度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内容宣传点,结合城市文化产品、特色产品等,通过短视频内容进行宣传,令人们真正了解到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基于此,文章以城市文化形象中的“文化基因”为切入点,阐述城市文化形象的表达形式,并对短视频平台城市文化形象建构思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24):62-67
技术性观视在当代青年那里,体现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媒介把握,即青年自己创建的"第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当代青年对城市空间的在场欲望投向了新媒介技术所建构的媒介空间,空间场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被重置,特定空间在他们的技术性观视中被重新语境化。当代青年在"场景"中生产出有异于正常空间秩序的"他者",在技术观视中进行媒介想象。他们在这种重新语境化的空间中建构出他们的"空间‘他者’"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延伸至历史、文化等领域,“真实、立体、全面”“可敬、可信、可爱”的国家形象正在形成。本文以热映动漫《中国奇谭》为例,探讨动漫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内涵、主题升华、情感共鸣及文化符号维度分析《中国奇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现,从中得出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运用好中国特色的价值符号、寻找共同的情感意义空间、加强动漫制作技术的应用等启示,以期为更多动漫创作团队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加载着传统乡土文脉,记录着乡村文化的延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精神文化空间和场所文化空间及民俗手艺文化空间出发,梳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现状问题,营建乡村公共文化整体形象的体系,并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的传播策略,以文化自信价值导向为指导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新系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孙旭  吴赟 《传媒》2018,(12):75-78
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是以城市旅游功能为立足点,通过建构和传播城市独特的旅游形象,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管理活动与过程.在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应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兼顾对内营销和对外营销,加强整体规划与传播策划.在传播方式上,应秉持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以推广城市旅游品牌.在具体策略运用上,应综合运用多种路径,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注重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每一座城因其自身社会实践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独特历史文化.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城市个性化、差异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凸显了城市的特色内涵.其在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日照市太阳文化为典型的文化符号案例,解读太阳文化符号对日照城市形象整体建构的重要性,进一步探寻全媒体背景下我国中小城市形象建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萱 《出版广角》2015,(5):85-89
“后殖民城市”的形象建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依据“建构者”角色的不同,“后殖民城市”形象可被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中建构主体的特点以及由它所建构的城市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提出当下建构主体的转型与新特征,尤其通过对媒介融合语境的思考,不仅能够为“后殖民城市”形象注入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西方书写的传统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武汉各家报纸拉开了辛亥百年纪念报道的序幕.形成了“建构辛亥百年文化”的集体报道行动。本文以现有的辛亥百年纪念报道文本为例,探讨此次报纸集体报道行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本文认为,在城市历史上的热点时刻,作为媒介关于辛亥百年的集体报道行动,通过诠释有特色的词汇,寻找有意味的象征符号——公共空间.建构“隐喻武汉”和空间元素的话语叙事,对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形塑地方主义文化景观、寻求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一座特色历史建筑都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媒介,因此探究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保护发展路径,始终是社会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文化记忆被激活与回忆的过程,就是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构型出发,对福州特色历史建筑进行记忆再现与叙事展开,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史学价值,再借助象征性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践活动,探讨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提高群体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福州文化记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简单来讲,就是会呈现出历史文化型、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城市整体形象涵盖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本文运用定位理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城市人与城市文化的共情,共情传播是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对外影响力的基础,是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建构的理论依据.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落实在特色城市文化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9.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城乡资源配置、利益调整和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对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而言城镇化的推进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城镇化作为复杂且重要的经济社会进程为城镇档案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城镇档案工作也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