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2.
“奇”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创作中不受约束的自由性.中唐时期散文创作经历了重大改革,散文理论推陈出新.汉代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中唐文学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韩愈、柳宗元、裴度、李翱、皇甫浞等人对于“奇”这一范畴的讨论,反映出中唐文论家对于复古与革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争论从理论上看是复古与革新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创作实践上看则是对于创作规范和创作个性之间关系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游而出。他在李白、李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从“正”与“奇”谈教育艺术中的辩证法宁泽编者按:本刊于今年第一期摘编了本文的一个事例,现应读者要求,特披露全文。一、从正与奇的提出到进入艺术领域正与奇是春秋的《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相似文献   

6.
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繁荣发展虽为同时,但韩愈只写过“以文为戏”的几篇散文,没有以古文尝试作传奇,他的以奇为特点的古文既不适合于传奇创作,也没有对传奇产生过影响,古文运动与唐传奇的繁荣没有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繁荣发展虽为同时,但韩愈只写过“以文为戏”的几篇散文,并未以古文尝试作传奇,他的以奇为特点的古文既不适合于传奇创作,也未对传奇产生过影响,古文运动与唐传奇的繁荣没有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论“气”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普遍使用的重要范畴。由“气”过渡到“文气”,“以气论人”为其奠定了基础,“养气”说为其架设了桥梁。隋唐以后至明清,对“文气”的使用,总的趋势是沿袭着曹丕、刘勰、钟嵘所确定的涵义。作家之“气”一旦灌注于作品之中,便使文章具有内在的逻辑、情感力量。它在创作中表现为一股行文的气势,一种潮奔泉涌般的才思。曹丕的以“气”论文属风格论体系,韩愈的以“气”论文属创作论体系。苏轼的“气”是指一种至大至刚、发扬蹈厉的进取精神,刘大魁则把“气”与“神”联合起来,提出以音节求神气。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可见,孙子兵法特别强调“奇”、“正”互用。那么,什么是“奇”,什么是“正”呢!历来兵家众说纷纭。不管怎样解释,各家都承认,“正”是用兵的常法,即遵循战争的一般规律;“奇”是打破常规的变法,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机变。用兵应当正兵合战,出奇制胜,把“正”和“奇”结合起来。当然,“正”和“奇”也是相对的,一些奇法由于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就变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正法了;一些正法由于竞争双方普遍熟…  相似文献   

10.
刘勰与钟嵘论“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江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62-65,90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韩愈绝句在广泛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古文、古诗创作的成功经验,以不同惯常的"奇崛"之法创作绝句,呈现出语奇、象奇、句奇、章奇、境奇、意奇、式奇的艺术特色,确立了绝句"奇崛"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2.
独孤及是中唐时期“作为文章,律度当世”的“一代文宗”,而韩愈是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之扛鼎人物.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提出“韩愈学独孤及之文当必有据”一说.分别从此论的文献信息来源、萧李文学集团的联系、独孤及与韩愈诗文创造内容和风格的沿袭以及中原地域人文精神的传承诸方面来考察此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既是古文家、又是诗人的韩愈、欧阳修,一方面强调“文以明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而易知的“实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重视作家思想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他们千万不可百事不问,脱离实际。两人在不少文章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唐宋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推导出言语、文章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再从“不平则鸣”引申、扩大,提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观点,对时代、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创作的关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是魏晋神怪小说翘楚之作,干宝以其“游心寓目”的小说观和“遂混虚实”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怪题材小说诞生以来约定俗成的“搜奇辑逸”之创作理念。作品在创作动机、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神怪形象的定位与操作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世情化倾向,意味着神怪题材世情化的萌芽,对后世传奇、小说及戏曲创作影响颇深,凸显其独特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物不得其平则鸣”。曾巩与韩愈一样,具有针对现实鸣不平的精神。不同的是:曾巩鸣不平,往往坦然直言,无所疑惧,矛头直指当朝黑暗的官府;韩愈则多“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文字婉转。仕途坎坷的曾巩多数为他人鸣不平,自鸣不平者较少;而才高数黜的韩愈,怨愤郁积于胸,自鸣不平屡见于文字间。从曾巩的许多诗文来看,其针对现实的不平之鸣,在深度和力度上要超过韩愈。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曾巩“很少有韩愈那种针对现实鸣其不平的精神”、“缺乏现实内容”、“缺乏新鲜感或现实感”,这不免离开了曾巩作品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把诗歌作为塑造形象,构建榜样的工具,为复兴儒道服务,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一个主要创作动因。从创作动因上来认识韩愈榜样意识与“以文为诗”的关系,我们就应从题材的差异、材料处理的特点以及结构方式等方面,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的“以文为诗”进行更本质的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20.
“六善”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善问、善言、善论、善研、善文、善引、善问是善于提出适于小学生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善言是学生有较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阐述能力;善论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案具有较强的交流和讨论能力;善研则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