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楠  杨红强 《资源科学》2020,42(7):1361-1371
林地资产是当前国际投资机构优选的重要替代投资类别,林地产权结构及其关联的组织模式是影响林地投资及资产组合收益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欧美典型国家的林地产权及结构演变,归纳了不同产权结构下林地投资主体及组织模式选择。研究发现:①欧美林地产权主要涉及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的私有产权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公有产权两种类型,私人投机行为和林主权益诉求推进了林地私有产权的演变进程,行政公有产权在加拿大等国仍具有显著地位。②以林地投资管理组织(TIMO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为代表的公司制模式和以林主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制模式是林地私有产权的主要组织模式,其中TIMOs、REITs等公司主体助推了林地投资全球化发展;林地公有化产权的经营组织以林务局为主体,依赖省级林务局行政协调能力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③欧美林地投资呈现私人林地碎片化和机构林地集中化的特征,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趋势明显,其中传统林产品公司由偏好林地占有转向林地剥离,公有林地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向综合多功能管理,林地认证由传统生态能力评估转向兼顾林地投资需求评价。结合中国林地投资与欧美国家变化趋势的关联性问题,本文从完善林地产权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培育适度规模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地认证市场化进程、构建有约束的林业PPP投资回报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加快中国林地投资市场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林地定级估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林地定级估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开展林地定级估价,对充实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配置林地资源、促进公共积累、实现林地产权权能在经济上得以体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林地资源有偿使用、培育林地市场和推进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必须开展林地定级估价。林地定级估价评价因素分自然环境因素层和社会经济因素层,自然环境因素层包括土壤、地形、海拔、气候、水文、植被、自然灾害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层包括林地利用方式、区位交通、基础设施、政策、技术和人口等。在林地定级估价时,要根据具体地域和林地类型选择评价因素因子。该文针对林地定级估价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对温州茶山森林公园案例分析,对林地定级估价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林地林木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福建省气象要素观测及林地土壤调查资料,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进行区域林地林木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栅格空间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林木高、中、低产量区面积分别为230.97×104hm2、657.17×104hm2和3.90×104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25.89%、73.67%和0.44%,表明全省林地总体质量较高,多数林地的林木产量介于13.64m3/hm2~15.99m3/hm2·年,其中高产林地主要分布于南平、龙岩、三明和漳州4市,合计面积183.57×104hm2,占全省高产林地总面积的79.48%.全省林地高、中、低光能利用率区面积分别为473.76×104hm2、416.33×104hm2和1.95×104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53.11%、46.67%和0.22%,其中高光能利用率林地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龙岩和福州4市,合计面积为392.14×104hm2,占全省高光能利用率林地总面积的82.77%,其光能利用率介于0.66%~0.91%.  相似文献   

4.
张寒  杨红强  陈海滨  刘晶  许时蕾  刘浩  刘璨 《资源科学》2018,40(8):1505-1514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的市场交易行为并未如政策预期。为了探讨非农就业是否阻碍了林地流转,本文构建了双内生农户决策模型,并利用国家林业局对全国9省区1497个农户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林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的双内生性、以及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删截性问题,采用了多方程系统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反,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出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林地流转契约的长期性和林地生计保障功能密切相关;无论是对流入还是流出,交易成本都是一个重要的负向因素,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他显著影响林地流转的因素还包括工资水平、林木价格、林地面积、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这些因素对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影响方向相反。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林地流转不活跃的经济机理,为后续配套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朱文清  张莉琴 《资源科学》2018,40(7):1407-1417
土地确权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6个省的6个县、为期7年近700个样本农户的面板数据,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中国新一轮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政策的林地流转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集体林地确权具有内生性;②集体林地确权促进了农户林地的流转,确权使确权户林地流入概率增加了6%,流出林地概率增加了1.7%;③若对未确权的农户进行确权(反事实分析),则会使林地流入和流出概率分别增加59%和43.6%;④集体林地确权年限越长,农户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可能性越大,确权的长期效果更明显。鉴于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集体林地确权,给农户一个学习参与林地流转的机会,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流转。  相似文献   

6.
近15 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政策驱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林地资源的调查和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林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对海南岛林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15年内,海南岛林地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而且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中最近5年林地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前1O年.1985年~1995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总量出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有林地的增长特别明显;而1995年~2000年大量的林地转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该时期有林地、灌木林和疏林地都出现大幅度减少.从空间格局来看,海口市在整个15年内,林地的变化始终最为突出,东部沿海县市,如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保亭等林地变化的动态度和减少的数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因子对林地资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民乐县2011-2012年对林地落界工作的实践进行,探讨出更好的林地落界的方法,以对林地保护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的优化林地结构,推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林地利用率,对林地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从林地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林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林地有偿使用机制,保护现有的林地资源,加强迹地清理,林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林地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苍溪县林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3S技术、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数量、质量、生态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1)该区森林分布不均,总的分布状况是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丘陵,林地资源呈现持续发展趋势;2)有林地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的比例为78.3:15.5:6.2,林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3)林地结构不合理,林地结构以幼、中林为主,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3以上,近、成、过熟林的面积不到1/3;4)林地生产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全县有林地蓄积3467718立方米,占林地蓄积的99.77%。但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仅为39.26立方米/公顷,远低于全省138立方米/公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构建集体林地流转价格决定与流转意愿关系的模型,认为流转意愿价格差异取决于环境变迁下林业经营收益的变化,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为推动林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一方面,木材价格的上涨预期、非木材收益的逐渐显现和林地的禀赋效应共同抬高了林地转出意愿价格,农户经营行为能力的提升则进一步增强了对林地的持有意愿。另一方面,林地规模收益的增量有限抑制了林地转入意愿价格的提升。通过对江西与广东的农户调查发现,农户集体林地的流转比例、流转频率和转出意愿均较低;实证结果表明,轮伐期较长的树种转出意愿低,林业金融服务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林地流转的双向弱化促使林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更倾向于合作,对股份合作、联户经营等合作方式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林地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的市场交易行为并未如政策预期。为了探讨非农就业是否阻碍了林地流转,本文构建了双内生农户决策模型,并利用国家林业局对全国9省区1497个农户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林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的双内生性、以及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删截性问题,采用了多方程系统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反,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出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林地流转契约的长期性和林地生计保障功能密切相关;无论是对流入还是流出,交易成本都是一个重要的负向因素,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他显著影响林地流转的因素还包括工资水平、林木价格、林地面积、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这些因素对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影响方向相反。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林地流转不活跃的经济机理,为后续配套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和全国林地空间分布数据内容,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对吉林省林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上了解到吉林省近期的林地占地面积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差别明显,出现部分地区以林地、耕地相互转换,少数地区呈现林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我们一定要把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防治林地退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地籍管理的核心是林地权属问题。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林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持林地调查的现实性,而且可以利用它对土地利用及权属变更进行监督。因此,地籍管理是科学管理林地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浅谈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是实施《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贯彻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绿色广东"的可靠保障。阐述了"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情况,提出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面临的形势以及林地需求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为确保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顺利实施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数据的泰国林地资源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婷婷  孙晓宇  于伯华 《资源科学》2008,30(7):1076-1083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对世界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克服了世界资源研究过程中数据缺乏的困难。泰国曾经是林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热带林地资源,但是近几十年来林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选用MOD09Q1的1、2波段,MOD09A1的第6波段以及MOD11A2数据产品提取了泰国林地分布情况。由于泰国地处热带地区云雾噪音为林地的提取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去除云雾噪音影响,结合NDVI、NDSI、LST多参数在林地提取中的优势对泰国林地进行提取。采用泰国2003年统计年鉴提供的分省林地面积以及2003年p131r47和p131r48共2景ETM影像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多参数综合分类方法对林地提取精度较高,通过与2003年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达到0.9264。  相似文献   

17.
向平南 《资源科学》1988,10(2):17-24
林地资源是森林生长的物质基础,它制约着森林的发育、生长。林地资源质量决定着森林经营方向和林木产量。因此,对林地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是森林经营、科学造林、林业区划、林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这项工作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为了能以等级化、标准  相似文献   

18.
贺超  崔权雪  刘炳薪 《资源科学》2022,44(2):309-319
"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使林地经营权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其具体权能内容会对农民的林权流转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构建林地经营权权能的属性指标,基于2019年对福建省三明市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林地经营权的权能设置对农户林地流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林地经营权的具体权能内容会显著影响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  相似文献   

19.
浅谈林地资源征占利用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非法或过度征占利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当前林地资源征占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林地资源治理提出参考性对策,以促进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晶  刘璨  杨红强  许时蕾  白秀广  程娟娟  张寒 《资源科学》2018,40(10):2029-203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引起林地细碎化程度的变化,进而会对农户营林积极性产生影响。利用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的大样本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林地细碎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并从整体和异质性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该变化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影响。考虑到林地细碎化的内生性问题,倾向值匹配方法被采用。研究发现: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细碎化程度整体上得到改善,仅有少数(11.70%)农户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出现加剧现象;② 受林地细碎化程度改善的影响,农户的单位面积资本投入增加了35%~37%,劳动投入增加了10%~11%;受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农户对林地的要素投入呈现出资本替代劳动的态势;③ 异质性角度看,上述积极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农户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仅对务农为主、商品林为主、较大林地规模、中高收入水平的农户显著。这为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目标群体识别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