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打过苍蝇的人都会感到,小小苍蝇反应特别敏捷,十分难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苍蝇的听觉非常灵敏。原来在苍蝇的胸部竟然长了两只"耳朵",  相似文献   

2.
科技万花筒     
科学家可让苍蝇断子绝孙英国科学家近日培养出全球首只基因改造苍蝇。他们先将一串有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注入在一种无害苍蝇的幼卵内,然后再为它们注入“解药”。若这种基因改造“杀手”苍蝇被释放到自然界后,它们便会  相似文献   

3.
潘晶晶 《教师》2012,(27):99-99
有这么一个实验: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后,5只苍蝇全从开口爬了出来,而5只蜜蜂却全撞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观察和研究之后发现,蜜蜂一味地朝光源飞,撞瓶底后不回头,还继续朝光源飞。而苍蝇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想办法,知道向后看。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会有蜜蜂那样危险,但不善于反思却会阻碍我们的专业发展。以下是笔者工作六年以来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反思所做的一些探讨。一、从学生反应中反思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大战了一场”。但和我战斗的却不是人,而是可恨的苍蝇。 我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刚想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嗡嗡”、“嗡嗡”的声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听,原来声音是从小屋里发出来的。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小屋,仔细一看,噢,原来是两只可恨的小苍蝇正在屋子里肆意地叫嚣。  相似文献   

5.
精明的苍蝇     
精明的苍蝇一天,一只精明的苍蝇嗡嗡地绕着蜘蛛网飞了好久,也没有着陆,连蜘蛛都现身说:“下来呀。”但这只苍蝇是非常聪明的,说:“我绝不会在没有其他苍蝇的地方下脚,而你这里一只也没有。”于是,他飞走了,直到他来到一个有很多苍蝇的地方。他正准备落身他们其中的时候,一只蜜蜂嗡嗡地飞过来说:“别做傻事,这是粘苍蝇纸。所有这些苍蝇全被陷住了。”“什么话,”苍蝇说,“他们正在翩翩起舞呐。”于是他落了下去,与其他所有的苍蝇一起被粘在了苍蝇纸上。  相似文献   

6.
玩是幼儿的天性,不管哪个幼儿都爱玩。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是老师的责任。有一天课间休息,十多名幼儿在墙边观察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苍蝇,我也凑过去助兴。孩子们在争论:“哎,蚂蚁怎么会排队?”“它们有大王,是大王叫它们排队的。”“大王怎么对它们说话呢?”我便告诉他们,蚂蚁为了不使同伴迷路,会沿路排出一些粘液,别的妈蚁就会顺着粘液的气味过来,这样就排起队伍来了。说到蚂蚁怎么说话,我叫他们先仔细看看地上的蚂蚁,于是他们发现了:“来去的蚂蚁爬着爬着就会碰头的。”我说:“碰头就是一只蚂蚁对另一只蚂蚁‘说话’,蚂蚁的头上有两个触角,它们就是通过触角来和对方‘讲话’的。”我捉住一只大一点的蚂蚁让他们看,他们都高兴地说:“看到了!看到了!”我还讲:“蚂蚁很团结,蚂蚁这么小,联合起来能扛这么大的一只苍蝇,不就是团结的力量吗?这一点你们应该向蚂蚁学习,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短短的休息时间里,使幼儿意外地获得了知识,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7.
<正> 在“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回顾人类走过的漫长历史,会发现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最本质的生物属性。特别在经济炙热的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隐含着与生物现象相似的内涵。1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隐含的经济学道理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  相似文献   

8.
陈童 《新作文》2011,(9):24-24
今天,我“大战了一场”。但与我战斗的却不是人,而是可恨的苍蝇。 我放学回到家里,刚想放下书包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嗡嗡嗡”的声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听,原来声音是从小屋里发出来的。我蹑(niè)手蹑脚地走进小屋,仔细一看,噢,原来是两只可恨的小苍蝇正在屋子里肆(sì)意地叫嚣(xiāo)。  相似文献   

9.
两只小老鼠,个儿一样大。一只叫圆耳朵,一只叫尖尾巴。他们都说:“我的胆子最大!” 圆耳朵说:“见了狐狸我不怕,我敢咬它的脚丫。” 尖尾巴说:“见了狗熊我不怕,我敢打它的耳刮。” 圆耳朵说:“狗熊没有老虎凶,我敢抓老虎的尾巴。” 尖尾巴说:“老虎没有狮子凶,我敢拔狮子的门牙。” 圆耳朵说:“我敢开电视,电视里的圆耳朵,它的胆子  相似文献   

10.
鼠标失踪记     
这天,主人一家都不在,已经好久没有呼吸新鲜空气的小老鼠大鼻头和小耳朵结伴到洞外散步。他们发现房间里多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台类似电视机的东西。令他们惊奇的是桌子上还趴着一只老鼠,正在舒舒服服地晒太阳。“怎么没见过他,新来的?”大鼻头问小耳朵。小耳朵晃了晃脑袋:“我也没见过。”“他胆子怎么这么大,就不怕主人回来逮到他。”大鼻头说。“走,咱们去会会他。”小耳朵提议。大鼻头和小耳朵飞快地爬上桌子,走到距离那只老鼠十步以外的地方停了下来。在没有弄清这只老鼠底细之前,他们还不敢靠得太近。“你是新来的?”大鼻头试探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全身肢体与内脏的牛长发育,在成年以后都停止了生长,惟有耳朵例外。耳朵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停地生长。听觉是耳朵这个器官的功能,但不是惟一的功能。有人将耳朵比喻为“一台带平衡仪的收音机”,它可以保持人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空中间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驻某国大使馆有一份机密情报外泄。—位特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有微弱的异常信号显示,但却时隐时现不太稳定,查来查去发现有几只苍蝇在身边飞来飞去,他觉得奇怪,于是抓住它们,结果发现苍蝇身上有一细针状的微型集成电路,这几只苍蝇就是披着“昆虫”外衣的间谍。 如今,科研人员不仅用昆虫作间谍,还研制人造昆虫,并用作间谍。  相似文献   

13.
苍蝇的启示     
谈起打苍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相同的感受,即苍蝇反应特别快,十分难打!一些人至今仍还在纳闷:小小臭苍蝇,为什么反应会如此神速?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专门对苍蝇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变蝇记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疯狂科学家,他们特别喜欢研究一些古怪的变身药水。最近,爸妈在无意中调出了一种药水,但不知道喝了它会变成什么。我趁他们不在,偷偷地尝了几口药水。几秒钟之后,我的身体就起了变化。一照镜子,呀,我竟然变成了一只苍蝇!变成什么不好,非得变成一只人见人厌的苍蝇。我赶紧去喝解药,可喝得肚子都要爆了,我还是没恢复原状。看来,原来的解药对这种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里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问在座的许多人:“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还是一只耳朵听得清楚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了。”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当时没有人能提出问题来。  相似文献   

16.
小溪边     
小兔坐在小溪边,往水里看,发现水里也有一只小兔在看他,小兔晃晃耳朵点点头,水里的小兔也晃晃耳朵点点头。小熊走到兔子身边。“你在做什么,小兔?”他问。“你没瞧见,”兔子奇怪地说,“我在晃耳朵摇脑袋呀!”“干吗?”“你瞧水里,”小兔说,“水里也有一只小兔。你没瞧见,他会点头,还会晃耳朵!”“水里有没有另外一只小熊呢?”小熊问。小兔俯下身去,贴着水面问另外一只兔子:“喂,听着,那里有没有另外一只小熊?”水里的小兔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晃晃耳朵,摇摇头。“没有!”小兔说,“水里没有小熊。你自个儿来瞧瞧吧。”小熊走到小溪边。他一俯…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大人们的世界 ,在他们的眼里 ,更是看不懂、琢磨不透的一个个谜。他们总是像“探秘”一样 ,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 ,以此来寻找破译谜底的机会。而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莫过于班主任老师了 ,你看 ,老师办公室门缝上镶嵌的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老师与他人谈话时 ,那一只只伸长的耳朵 ,都泄露出了他们“探秘”的渴求。一次偶然的发现 ,使我这个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好奇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而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 ,寻找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那天 ,一张写着几个学…  相似文献   

18.
(1 )有一位病人来找精神科医师。病人:“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只鸟。”医生:“喔,那很严重喔。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病人:“从我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2 ) 有一位精神病院的医生问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只耳朵割掉,你会怎样?”患者回答:“那我会听不到。”医生听了:“嗯嗯,很正常。”医生又问道:“那如果我再把你另一只耳朵也割掉,你会怎样?”那位患者回答: “那我会看不到。”医生开始紧张了:“怎么会看不到咧?”患者回答:“因为眼镜会掉下来。”(3 )有两个精神病患者从病院里逃出来。两人跑啊跑,爬到一棵树上,其中一个人从树上跳下来,滚…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战役     
一日,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同时看上了一堆剩菜,于是他们同时向“美味佳肴”飞去。当他们飞到剩菜上空时,同时看到了对方。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两个研究小组 1月 19日宣布,他们勒住了光的“缰绳”,让光停止不前。 据研究人员提供的新闻公报称,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由于折射关系传输速度会变慢,但在普通的光学材料中减慢光速的程度存在一定限制,一般只会减慢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但在特定条件下,这种限制可以打破,光速也因此而可能减慢至惊人程度。 科学家采用的特殊“介质”由施加激光后的超低温原子云构成。研究人员首先将大量金属原子组成的原子云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后形成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在这种低温状态下,原子的速度几乎等于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