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开展的社会性别教育,目前仍存在着社会性别教育及研究中的“性别屏障”、高校管理层及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不强和社会性别理论自身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开展社会性别教育,可遵循以下新思路:应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对性别差异的敏感度,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性别教育的研究,应注意社会性别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探讨,主要有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等。藉此,面对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关于女童教育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社会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是社会民主化、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社会发展(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性的)模式对女童教育的影响这一视角出发,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尤其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女童教育中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与教育、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狭隘的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走向多元差异的性别身份立场,重建审美形态的性属特征,追问两性存在的历史与社会状况,建构健康和谐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文学性别审美意象,在形式文本和历史文化、社会机制中扩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性别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通过强化师生社会性别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措施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从社会结构解读男女社会差异的理论,没有能在目前的教育系统中受到系统的阐述,社会性别教育也处于在摸索的状态。新媒体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一种教育手段,在成年人的社会性别教育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微博宣传《反家庭暴力法》为例,探讨了新媒体对于成年人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顾窗含 《知识文库》2024,(2):167-170
<正>在我国,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关于性别认知、性别区分、乃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日渐增多,但是讨论参与者普遍对性别理论不甚了解,在其生活中亦是如此。作为人生观构建的一部分,性别图式、性别认知也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在定义性别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理论和贝姆的双性化性别理论(即性别图式理论)为工具,分析我国性别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性别教育作为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缺失,教育者的性别意识缺乏,相关知识欠缺,以及缺乏相应规范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宏观上要建立独立的性别教育体系作为开展性别教育的关键一步,微观上可以采用双性化的性别教育作为培育教师相关观念和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理论是妇女运动发展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和两性不平等问题,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社会性别理论的价值追求在于从两性平等开始的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一理论在西方的思想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社会性别理论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已深入到国家各项立法、政策实践和社会管理活动之中。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重要的社会观念和分析工具还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首先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法学教育理论视野,逐步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女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之一,其强弱与深浅影响着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借助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高职女生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试图从价值观念层面上探讨高职女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态,以认知与时俱进的健康的社会性别观的建构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11.
在评析三种有代表性的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类社会教育发展可分为群体社会教育、物化社会教育、自主社会教育三个阶段或形态,并对各个教育 发展形态的特点及相互内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物化社会的教育形态阶段,教 育以智育为主,教育的发展必将步入自主化社会教育形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高职女性"和慧"教育是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和精神与社会性别理论、生命教育观等现代理论,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构建新的高职女性教育理念,优化并建立高职女性教育的内容体系,对高职女生开展性别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致和精神与良好性别认知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高职女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理论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其培育路径为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给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建构新型的社会性别文化,改善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要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级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监测机制,重新审视编订学校的教材,培养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有效促进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性别"在主流理论中的认同,法学教育必然受到重新审视,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应成为实现性别平等的强劲动力,而且社会性别观念的引入和贯彻也是法学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法学教育中受教者与教育者的两性性别有着不同的意义。开设"性别与法律"这类的专门选修课程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外在框架,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渗入法学必修课可以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提供实质内容,同时应以社会性别意识增订新的教材、审视和修订旧有教材。通过引进判例法教学方式,改革讲授法教学方式,培养教师性别平等意识,由因材施教而至"因性别施教"等方式,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培养新生法律人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观念是一个群簇而生的观念群,既因应着现实的社会需要,又体现着教育主体的价值追求和对教育的理想。教育观念有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社会心理形态三种。在教育观念转化过程中需要分析教育观念的认可和认可度、实践和实践度以及合理性等几个范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大部分源自认知,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教育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性别认知也会受到教育影响并在过程中塑造性别角色。本文试从性别与性别认知、性别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认知三个部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题分析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理论让人们从社会意义方面重新认识性别,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有助于调整以往受刻板的性别模式规约的社会关系,并优化其秩序。鉴于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针对阻碍大学生树立社会性别意识的因素,提出了在文学与文化教学中培养与形成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理论是当前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分析范畴,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性别公平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诉求目标之一,社会性别理论对教育决策、课程设置以及教科书编制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能够对该目标的及早达成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性别角色冲突是女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探明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防止女大学生自杀的重要手段。使用自编女大学生生命教育问卷对19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观及对女性独特生理现象的看法,发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的生理现象及生命教育观点有较大影响,男性更多从消极角度来看待女性生理现象,并强调从生活层面来对女性进行生命教育。结论:男女两性对女性生理性别特征的看法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分性别进行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女性需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认识自身性别特征,并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