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更好地通过语文教学提高我们教育个体的生存意义,完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力从抓好课前三分钟活动、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让微笑走进课堂、讲究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形式六个方面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相似文献   

4.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开放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丰厚的阅读素材、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独特的人生经历,“书籍”与“生活”就是开放性课堂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是一个自由、开放、灵活的空间,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通过奏响生活旋律和敞开生活之门打造磁性课堂,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它当然也是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本源。想让学生会学语文,轻松学语文,最关键的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位,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人生活之“水”。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现实生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8.
王春菊 《考试周刊》2011,(86):52-53
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上伟 《现代语文》2014,(4):104-10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本来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当下考试功利驱使下的语文课堂显得有点“去语文化”,再有网络时代的冲击,大多数师生都抱着一种“快餐式”的学习心态,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一直冲击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笔者以粤教版高中语文阅读赏析教学为例,探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挖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还给语文课堂原有的生机,让师生一起领略语文世界中的“文化海洋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语文的这一特点,让教与学更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趋近于功利化,实际上正让教学渐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所以我们要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放教学,贴近生活,只有走这样的一条教学之路,才能真正改变以上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 个语文教学过程。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作文 规律,提倡语文课亦是作文指导课。说到作文教学,不少“战 斗”在一线的老师提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观点,如为学生创设 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帮助 学生找到下笔点;联系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说真话、写实感 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的良好途径。对于作文教学如何 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有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笔”能力,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互动”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提高,可以采用的力‘法有很多,形式也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4.
改变呆板的课堂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通过改变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来实现。课堂内容的改变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特点。课堂形式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会议式”排桌形成一种讨论的气氛,灵活操作达到使语文课堂“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骆力 《文教资料》2006,(28):145-146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语文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让学生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使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乐趣。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一句话,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交流的、开放的、感悟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要依赖于教师的“活”。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语文是生动生活的再现,是人类心灵升华的舞台,是活泼的情趣乐园。进入那人类精神的宝库,我们以及学生们都应该乐而忘返。"然而,曾几何时,语文的诗意消失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来理解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诗意的氛围中学习和探求,努力让诗情画意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7.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和语文文本资源,并抓住其切入点、链接处进入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可用《好汉歌》导入:(课前让学生唱或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大家唱的《好汉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好歌,它不仅曲调美,而且歌词也有朴实美。“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越来越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以实践,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教学改革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倡导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情感、“零距离”接触,并渗透德育,以此激发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力。语文教学是生活的阐释。语文是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生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这样,中职的语文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有趣,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人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广泛的意义建构。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及它与生活的意义构建。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走向生活,才是语文课堂走向有效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李俊新 《甘肃教育》2008,(20):30-30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比较被动;语文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其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