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土默热红学》,该书作者认为:“《红楼梦》中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剿袭冒辟疆的;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剿袭董小宛的;萧湘妃子的‘问菊’诗是剿袭杨龙友的;怡红公子的‘访菊’诗与粱湛至的诗几乎一模一样;枕霞旧友的‘菊影’诗是照抄照搬郑超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郭蕾老师在《师路心语话成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一文中谈到:“(学生)再乱的回答,也必然有它的原因,就像有学生故意恶作剧,当老师问‘国民党不抗日怎么办?’学生回答:‘拉到德育处!’比起恼羞成怒.现在我更想笑着说你有才,这么有创意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在节外生枝     
吴德伟 《四川教育》2006,(10):28-28
【案例】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老师也愣住了,这可  相似文献   

5.
黄绯静 《教师》2012,(33):125-125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念大学时,我们每天清晨都喜欢在校园中朗诵王家新的这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的景象到底怎样呢?结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远离霓虹灯下的喧嚣,背上沉甸甸的行囊,踏着青春的步伐,满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我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成为了这个小镇里一名平凡的小老师。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凡此种种,描绘得富丽堂皇,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仙境’!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出~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7.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山的那边》一诗的学习.我明白了山外一定会有海;越过一座座山,那用信念凝成的海必将展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9.
山民     
韩东是新生代的代表诗人。他这首早期的诗在高度浓缩、高度单纯中,蕴藏了诗人对稳如顽根的传统化的批判。“山民”,在这里已经消失了它固有的含义,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封建传统化以持重掩饰闭塞、以质朴掩饰保守、以澹泊掩饰愚昧的象征。我们逐节来看:“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这里的他,已经不同于父亲,他提出了具有异质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后来,他知道了山那边有海,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这是一种愚昧的“智慧”。传统化就是这样去衡量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他也曾想过带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到他死时,儿子就长大了……但也只能想想而已,“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这里,他已不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而是更深的“梦醒了又睡去”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化积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赖活学!他的疲倦不是鹰隼面对天空的疲倦,而只是家鸡的疲倦。这是一种最可怕的麻木,具有强大的惰力和再殖能力。诗的最后一节,更将这批判的锋芒直插传统意识的核心,“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相似文献   

10.
谢新华 《考试周刊》2013,(66):21-2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存在语言、韵律的先天缺陷,不足以作为新诗的典范,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缺乏权威性和经典性。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12.
<正> 《十五》,属乐府旧题,古辞不传。黄节《魏文帝诗注》云:古曲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数篇,“《古今乐录》以为是古诗,朱乾《乐府正义》谓疑即此《十五》,而文帝拟之也。”其诗乃为曹丕游猎遇虎而作。朱乾《乐府正义》论之云:“《水经注》:魏文帝猎于大石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黄节《魏文帝诗注》亦云:“乾所云《水经注》,似证此诗为当时所作,意盖可从。若其以‘雉(句隹)’、‘鸡鸣’,谓指丁仪、丁廙、杨修之伦,‘虎啸’,指曹植,则凿矣。”以为此诗为孙礼拔剑斫虎事而作。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注引朱乾说,并云“所写或许就是当时情况”。然考《三国志·孙礼传》,则言“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帝猎于大石山,虎超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拜礼大将军  相似文献   

13.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4.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15.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 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来看《在山的那边》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