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在新闻这块田地里,我还没收获到一颗果实。一位同行老师提醒了我:只顾抱“西瓜”,而把“芝麻”放在一边,结果是“西瓜”没吃上,“芝麻”也丢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邻村一农民在玩麻将时,因“点炮”,感情一冲动,心脏病突发,当时就气绝在麻将桌前。这件事无论从禁止赌博上讲,还是从影响备耕生产上讲,都是一篇较好的教育素材。可当时我却认为:发了也是“小东西”,皮毛之作,没啥意思。把眼睛放在了寻找大  相似文献   

2.
点点滴滴总关情──记我的老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尹品端商善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是一位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老师。她10余年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新闻这块神圣的殿堂。每当想到这些,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1984年,由于...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事业这块沃土上,至今我已笔耕了21个春秋,先后在4家新闻单位当记者。不管怎样变化,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一旦投身于新闻事业,你就是为加入历史的推动者或震撼者们的行列迈开了第一步。假如你想成功,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为此,我  相似文献   

4.
柏士文 《新闻三昧》2003,(11):37-37
一般情况下,企业报的版面是这样设置的:一版是要闻,二版是综合新闻,三版是经济新闻,四版是副刊。就这四个版面相比较而言,综合新闻版实际上处于不轻不重的位置,内容杂,俗称为“杂货铺”,其他版面上不了的稿件都可以上综合新闻版,是“一块不好耕作的田地”。虽然综合新闻版的位置“不尴不尬”,但报纸又不  相似文献   

5.
论情感,我与《新闻三昧》相“恋”交往了十几年,可谓情深深,意长长;论成才,我从一个车间的业余通讯员一步步当上了厂党委工作部部长。不仅是我,我们单位还有不少业余通讯员经过自身不懈努力,走上了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科长以及科室管理干部岗位。我为此也深深体味到《新闻三昧》帮助我们通讯员进步成才的成果。十几年来,尽管厂党委工作部先后压掉了其他数种杂志,但《新闻三昧》的地位却安如磐石,称似泰山,一年一年地续订,其中最突出的缘由,就是《新闻三昧》内容丰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与通讯员的心贴得最近,颇受众多通讯员青睐。也可以这样评价,《新闻三昧》适销对路,是我们“通讯员”心中的名牌产品,已在  相似文献   

6.
风雨新闻路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这是我入伍走时那天日历上的一句话。四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也就成了我在新闻写作这块天地里苦苦跋涉的“座右铭”1990年11月份,从喀喇昆仑山执行施工任务回来,我被调到团报道组。攀回首,我走过的“爬格子”路和诸多同行一样,坎坷曲折,热嘲冷讽,泥牛入海的滋味饱尝不鲜,还有那些琐碎的公差勤务……。看到同居一室同志发表的作品,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难受。好几次,想甩手不干了,觉得不是那块泥巴,就上不了那面墙。可回头冷静一想,人世间的路本来就不平,不管你干什么,总是要经风风雨…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面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面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以及新闻刊物采用过120篇稿件。实践使我觉得,新闻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在这块园地上,却浸透着我的汗水,飘荡着我的欢乐。我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新闻写作。开始一段时间,寄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没有因之灰心,仍然笔耕不已,1972年8月10日,稿件终于第一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是“重量级”新闻品种,也是凸显传媒本体功能的重要标志。现行体制下,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作为向来中规中矩。时至今日,在已完全市场化的传媒版图上,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的最后一块“自留地”,未来时政新闻这块最后的“自留地”能否耕好,决定着报业、广电等传统主流媒体未来的前途命运,也促使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时代的时政新闻生态及其改革走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文海同志的《守望报业》一书,即将出版。此书是继他的《新闻的思考》、《晚报的探索》、《新闻新悟》三书之后的第四本文集式的著作。我为他在研究新闻这块园地辛勤耕耘,又迈出新的一步,赢得新的收获,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0.
年年两会,年年新闻战。在新闻竞争日益白炽化的今天,如果都市报放弃了省、市“两会”这个巨大的新闻资源,那无异于主动地放弃了竞争,放弃了市场。概因于此,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都市报每逢“两会”都主动地调兵遣将,组织精干力量纷纷上阵,争夺这块新闻资源的“蛋糕”。  相似文献   

11.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2.
初涉新闻写作,我曾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然而换来的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曾一度迷茫过,彷徨过,心想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此撂笔算了,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钟爱,使我欲罢不能。经过阵痛之后,仍勤奋地写,不断地学习,向有丰富新闻写作经验的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篇新闻作品终于在1995年6月份的《南阳日报》上发出,使我激动不已。我从此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电台等发表300余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仿佛以它那“看不见的手”,正召唤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观念和素材、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经济生活新画卷。随之,它也必将推进晚报经济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在探索晚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可操作性的道路上,从必然王国一步一步地逼近自由王国。为更自觉、更有特色地在晚报新闻版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道,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掌握晚报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突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并熟悉与运用社会化经济新闻的“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工作常被人们视为“苦差事”,自然不大愿意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但是,二十年的新闻编辑生活,使我深感这个岗位既有其苦,也有其乐,而且常常是乐在其中。其苦,在同行中尽人皆知。值新闻班,需要长期打乱正常的生活习惯:人们正在熟睡,他们已伏案多时:人们合家团聚,欢度节假日,他们仍同工作日一样……一年365天,循环往复,年复一年,似乎只有平凡、单调,缺乏色采。甚至评定专业职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果从报纸版面上来说,我以为首先要改革要闻版,而它的主脑、灵魂——头版头条新闻的改革尤为重要。一张地市报是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强烈的开放意识,以及它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从它的头条即可大体判明。所以,无论哪家地市报,无不重视头条的选择,甚至花大气力苦心经营这块“寸金之地”。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材。回顾我的新闻路,还真是一步步被磨过来的。两年前,我们团创办了一份《铁骑月报》,虽然只是团办小报,各连队也都想在上面“露露脸儿”,纷纷挑选,“笔杆子”上阵。当时还是连队文书的我也加人了玩“本报讯”的行列。从此,原本就连新闻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的我算是给新闻“磨”上了。刚开始写稿,真不知从哪下手,那种感觉跟小学生初次写作文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写了不少,可一篇没中。不久,我被调到团报道组,为了来个“开门红”,我将一气写就的一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报告文学送到新闻干事手…  相似文献   

17.
邵晶 《中国记者》2023,(11):65-69
<正>2015年以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卫视先后创办“生命缘”“向前一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你喝彩”等新闻栏目,8年时间获得12次中国新闻奖,包括一等奖六次。“生命缘”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四次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向前一步”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均为一等奖;“我为群众办实事”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在明星、综艺、流量的卫视大战中,北京卫视始终独树一帜坚守新闻、民生报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优质的新闻纪实节目,勾勒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勤耕我那块“自留地”(散文)入伍第二年开始,我把笔当作犁耙,把稿纸当作未开垦的处女地,把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种子,一点点撒在这块处女地上,希望在这“自留地”里长出新闻和文学的珍珠。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和星期天从此归属于我的“自留地”。每一个星期天,我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收获一点“果实”。这些“果实”的名字就叫新闻、散文。诗歌,偶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果”。为了收获,我用意志和毅力战胜懒惰,用信念和决心去克制悠闲。心田干枯的时候.我打开录音机去寻找天地间的生活沃土,轻轻的培植在自己的那块“自留地”里…  相似文献   

19.
年初,浙江省《临安报》报社召开的“1999年优秀积极通讯员表彰会”上,杨总编辑把我这位“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土记者”,向与会的专业、业余新闻工作者作了介绍。年近半百,从未得到过表扬的我,能在新闻工作中得到表彰,真有点受宠若惊。 参加这次表彰会的通讯员中,我是惟一的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讯员。我是1992年初人新闻圈的。那年夏季,我村办了一块黑板报。村党支部利用这块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刊登致富信息,表扬好人好事等。黑板报成了村民们饭后茶余的学习园地,交谈和传递信息窗口。根据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