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瑞 《辅导员》2010,(8):58-58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问题。"这句话就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1前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多媒体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初中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都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中.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讲数学。实践数学。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张雪 《考试周刊》2013,(41):75-76
<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  相似文献   

11.
金四红 《快乐阅读》2013,(9):120-12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很注重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本文就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层次为背景,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1.创设的情境要有趣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  相似文献   

14.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数学学习要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七年级数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相似文献   

16.
李家强 《考试周刊》2010,(52):117-118
新课改后,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曹志玲 《成才之路》2009,(19):23-23
一、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进行了探索。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走出教材,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