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哲学的“修辞学转向”是20世纪继“语言转向”和“解释学转向”之后的第三次哲学的人类理智运动。修辞学转向通过对人类言谈的修辞学本性的分析,揭示出人类的生存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使用符号,但由于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人的意向并且受人类境遇的影响,因而是语境的。不同的语境使得人类之间产生了疏远和分离,而修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分离,通过说服论证走向修辞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突破“经典时期”的困境后实现了其“经验转向”.经验转向过程中,在现象学的酶促下技术哲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倾向.文化转向后的技术哲学从一个文化的多元视角来开启技术哲学的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技术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影响进行双重聚焦,从细节上描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世界,提供解决技术社会问题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体现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轨迹开始并完成了这一转向。两大思潮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转向语言学,以意义理论为核心,强调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有不科学的方面,但它为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认为学哲学无用,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区。从西方哲学几次转向来看,哲学的功能和用处不是表现为直接的、感性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和超功利的价值。哲学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哲学为具体学科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哲学可以改变思想观念、改变世界观,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明理想目标;哲学更加关注自由、正义等问题,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自由思想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陷入了困境。“语言学转向”,是哲学家们为使哲学走出困境而进行探索的一种产物。罗蒂与阿佩尔都认为这一“转向”不够成功,未能使哲学走出困境。为此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改造方案。罗蒂的后哲学文化强调剥夺哲学的特权,使之融入文化的其他领域之中,成为一个平等的对话者;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则强调哲学应建立在主体问性维度的基础上,仍坚持先验语用学具有奠基的功能,先验语用学把先验哲学、语言分析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第一哲学的第三范式。相对而言,阿佩尔的哲学改造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大视野中审视尼采哲学,通过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疏理,笔者认为,尼采实现了一场哲学变革,实现了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向,这些转向包括:价值转向、人学转向、语言转向和非理性转向。本文重点分析了尼采哲学关于形而上学和人生价值的两大转向。  相似文献   

7.
赵祥云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7-119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1):191-195
对“翻译”概念的定义是翻译研究的起点,把“翻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来研究,是现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具体体现,因为各类学科同属人类文化的范畴,“文化转向”本身就意味着多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把“翻译”作为一个像“社会有机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文化符号学工具来进行透视,能够更好地展示“翻译”的全貌,从而有效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哲学批判”的转向先使整个文学批评从过去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进入到文本、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又从纯文泰、纯语言的解释转化为历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批评话语,从而使文学理论和社会理论获得了全新的把握世界和自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多元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行为指向和追求目标,进而调动自身的最大能量为自认有价值的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大学生的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会受整个社会的多元文化状况的制约,多元的文化背景会对大学生个体阶段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族传统服饰结构造型所形成的宽松飘逸的风格,蕴涵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的角度,对其服饰结构造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为现代服装结构设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理解:开始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哲学解释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可以被看作对理解和解释进行研究的三种不同方式,它们分别关注理解本身、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理解开始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理需求和增进交往的实践需要。当我们把一种陌生的文化现象作为司空见惯的东西包容在我们的知识信念系统中,或者把这种文化现象作为我们的知识信念的一个逻辑蕴涵,我们就达成了对这个现象的理解。第一种理解会导致对文化多样性的承认,第二种理解实际上倚赖于某种维系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共性。但是理解有其限度,在理解的尽头,人类需要宽容和用来约束交往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但归根到底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哲学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科学哲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现实性,关键是要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寻找和发展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学术制高点。重新思考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有助于使中国科学哲学走出困境,开辟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地区在数千年的发展变革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包括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民族迁徙与包容文化、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融合文化、语言系属与语言文化,其主要价值取向为重义轻利的处世哲学、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交际、生态取向的文化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整体协同的文化互动、神本精神的价值认可、中华文化的沿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几次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或强调体质教育,或强调技能教育,或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等观念,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受到重现。  相似文献   

17.
物理文化是人类物理科学与技术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其载体即物理课程。现代物理课程中存在诸多人文教育问题,通过阐述杜威对“二元论”的见解,重新定位与剖析了物理文化的价值取向,简要论述了中关物理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培育成为开放条件下德育价值导向确立的依据,这一依据体现在社会价值导向层面上,即为消解民族认同危机、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体现在个人价值导向层面上,即为消解个人认同危机、培养个体自主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的成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对中国道路的开辟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中国道路的开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一是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哲学担当;二是高扬人民主体性原则;三是实践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开启的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并从世界历史语境出发审视中国,不仅是对中国问题的真实把握,而且也是对世界问题的真实体悟。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百年中,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了以下特征:1.“理想”与“现实”的交织;2.超越“物”与“人”的迷惘;3.由“绝对”到“相对”;4.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现代课程需要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视角和更富有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其价值取向问题,要重视现代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