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徽州宗族婚姻观的革新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发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民国徽州家谱中的族规家训集中体现了徽州宗族的婚姻观念的革新成分,且呈现出保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徽州社会小农经济基础阻碍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新安理学促成了徽州宗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固化,以及宗法制度残余下的守旧势力的阻挠等因素,民国徽州宗族的婚姻观的革新在整体上仍趋向保守。深入解读徽州族规家训所反映的婚姻观念及其革新,不但可以丰富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的研究,还可以弥补徽州社会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族革命理论,即族权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四种权力之一;以农村阶级分化战胜家族主义;破坏家族主义应讲究策略方法等。其理论在大革命时期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削弱族人与宗族组织之间的联系;将族长族绅以及族产经管人当作土豪劣绅给予镇压或严惩,打倒宗族势力的权威;破除祠堂宗庙、族规家法的礼教束缚,颠覆旧有的封建宗法秩序;砸碎"三从四德"的封建枷锁,动摇传统的夫权地位等。随后在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没收族产族田等交给农民或作公益事业之用,铲除宗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采用阶级斗争手段,破除宗族关系和宗族文化;领导农民建立各种互助合作组织,弱化传统宗族的互助合作功能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家族革命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根基,但通观之,这种冲击作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使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古徽州素有修谱习俗,谱牒中的族规家训是训导族人的道德规范,其中既有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道德观念,又有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反映.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文字记载,揭示了族规家训对平民阶层伦理道德观、宗法观、妇女婚姻观等的社会教化效应.在构建现代社会道德理念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仍可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是广西土司制度长期存在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有力动因。这种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有族长官位和财产宗法式的世袭继承制,官族内部的地方组织、衙门组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官族内部的祠堂、族规、家谱——族权的主要表现,官族内部土地占有和宗族共财制等四种。  相似文献   

7.
略论晚清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族存留与族权的扩张晚清的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代前期以来的形态,祠堂、族谱、族田、旅长以及族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而构成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各有其不可代替的功能。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位而具有强大号召力;族谱作为血缘纽带将一姓族人联系在祠堂周围;族田通过经济实力支撑着宗族实体的存在;而族长则通过族规维护着宗族权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就是这样一种宗族的内在结构,保障了宗族成员的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同时弥补了国家、社会在教育、经济、赡养和治安等方而的职能缺陷,使宗族组织…  相似文献   

8.
清初,徽州的谱牒数量达到历代之最,其宗族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宗族的教化活动也丰富多彩。以徽州各地家谱为资料,分析徽州宗族在道德、人伦、族人处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说明了徽州宗族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对族人的教化活动密不可分。家谱里族规家法的制定就是为了巩固宗族制度、强化宗族统治,最终达到家谱联宗、敬宗、收族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紫玮 《教育评论》2020,(5):62-65
在国家的推崇与示范、士绅的崛起与标榜、宗族的兴盛与扩张、儒学的传播与浸濡以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家训体现出鲜明的教育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即实现个人道德养成与家庭美德继承的内在统一、破解家教难题与家训内核传承的内在统一、推进家训守正创新与民族复兴发展的内在统一。汲取传统家训的智慧资源,可以有效涵养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化解当前家庭教育淡化和缺位之弊。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大多数学者对客家的宗族问题及其相关方面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对客家族群的认同心理只稍谈及,没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论述,本文即从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结合客家的家谱,家训,族规,从婚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宗族为巩固自身,积极发展族学。族学又称族塾,是某一宗族在宗祠内设的,以族田为教育经费来源,为本族子弟开设的教育机构。诞生于封建教育中,族学未脱离科举取士的藩篱,甚者通过培养人才跻身仕途来增加家族筹码,仍是传统教育的补充。但它在办学主体、塾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既提高了族人的素质,影响家族发展,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封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为我们当下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价值上相互融合,教育形式与内容上相互贯通等共通点,为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为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类精英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既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又记录了族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兴盛的始末,部分祖宗的事迹等,是当地彝族历代先民尊崇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也是整个彝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追溯荒古始祖信仰文化,洪水创世神话,祭祖分支、迁徙及开基史事,家族祖先信仰文化,家法家规,家族的坐落方位和田产地产等,具有村社史、宗族史、家世史、山村名胜和民风民俗等史料研究价值,并具有宗族或家族血缘认同、宣传宗法思想和族规家训、惩恶扬善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大金村的教育主要以族塾义学形式存在,且集中在李氏宗族祠堂办学。可以说,大金土李氏族宗族义学是在官方倡导下,并在地方乡绅、村落精英的支持下出现和发展的。但自从设立族塾义学以来,大金土李氏宗族一直将教育的意义同宗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成了维护和强化李氏宗族权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宗族推选德才兼备者实行统管的族长制肇始于宋元,在明清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获得了很大发展。民国以后,虽然政府的政策转变为默许,但是皖中宗族继续大力推行,族长制获得了普遍发展。近代皖中的族长权源自家长权。宗族不仅通过签订议约和制定族规确保族长权,而且分别建立以族长和房长为核心的层级管理组织保障其得到贯彻,从而实现了族长对宗族的全面有力管理。可以说,传统宗族在近代总体上保持着稳定发展态势,族长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族长的“恶名”多是因宗族要求其严格执行族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从地域性的视野分析,家法族规是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久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族规家训无论是从规范的范围,还是从规范的观念和功能等方面,都与旧族规家训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传统和变迁的角度看,已演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态,是国家法律之外的道德约束和规范,反映出赣南客家人的思想观念和客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应认真研究发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与现代社会调适,并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人对家人、族长对族长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其主要内容是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关于我国传统家训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相关著作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至今为止,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家训的辑录著述,多是从史书、典籍中爬梳钩沉,再现前人家训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汇编、注释。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州宗族对教育在“亢宗”、“大族”,以及培养子弟良好的“德行”、“资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积极创办各类宗族性教育机构、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和宗族蒙学教育的规范化、对宗族子弟的学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予以奖惩、慎择教师等是其兴学重教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宗族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宗族商人的资助,而宗族的教育追求及其规范则是徽商资本与教育结合的心理媒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孝”的教育,这在宗族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孝”可以称得上是宗族教育的核心。作为宗族教育的核心,孝的教育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