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于隐逸,就只能成为他们雅咏的对象和生活中的消遣。因而崇尚隐逸的人很多,真正实践者极少。而陶渊明则不同,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诗。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歌,“有着渊明活的生命,有着渊明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曹丽环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后代诗人影响很大。一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把他和“隐逸”“淡泊”“脱略世故”等联系在一起,钟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陶诗论者大多也认为了是“闲适的”“浑身静穆”的田...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并非“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他的作品与行藏出处无不证明:他不仅是个有倾向的诗人,而且是个倾向相当鲜明的作家。尽管陶渊明有隐逸思想,但他却不是对人生十分空漠、高逸放浪的“隐逸诗人”,更不是如钟嵘在《诗品》中所称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是关心时政、注目现实的伟大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饮酒诗和他的田园诗一样,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两者共同构成了陶渊明思想,即隐逸与济世的矛盾恩想的统一体。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他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其饮酒诗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东晋以降大批的文人骚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  相似文献   

6.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是贵族世家的后裔,又是位“赫赫有名的大隐”,被奉为“隐逸诗人.”《陶渊明集》现存诗文一百四十二篇,有诗、辞赋、记传赞述、疏祭等体.其作品之所以为后人吟咏不休,根本就在于他的诗文有着永恒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陶渊明纵身涡旋中,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创作,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作为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而泽被后人.同时,作为集儒道精神为一体的典范诗人,实则是魏晋时期的一大文化实绩,他以变通的智慧树立了一种典型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深得隐逸化的真谛意蕴,他出世而不避世,隐居而不绝俗,是一个有人间情怀、有生活气息而又志趣高远的“隐逸诗人”。  相似文献   

10.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是拥有众多崇拜者的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归隐,成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永远牵挂,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但是,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极行为。我却不那样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初唐诗人王绩的隐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绩是隋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所作诗文也大都反映他隐逸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在当时和后世人心目中他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士。如新、旧《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四友斋丛说》称他为“唐时隐逸诗人第一”。 综观王绩生平事迹和创作,极易使人联想到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不仅是因为王绩在诗文中屡屡提到陶渊明,还因为二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譬如他们都有足以自矜的显贵的家世,自幼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幻想,陶渊明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王绩也是“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  相似文献   

14.
李四会 《教师》2012,(9):126-126
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晋代末的大诗人,他创作的大量隐逸诗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无论他的人格境界,还是其田园派隐逸诗风,都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本文主要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新论长廊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巫大成在《韶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形式上看,陶渊明是个隐逸之士,但实质上,他并没有归隐,确切地说,他是“归田”,因为归隐应该是与世基本隔绝,而陶渊明是从官场退隐到农村,是从狭小的官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从上层社会逐渐接近下层社会,这对官场来说是“隐”,对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来说是“归田”、“返自然”,而且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恰是他与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历代读者及评论家所赞颂,其自然、平淡、质朴的独特风格也使他获得“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称号。然而,对于他的“金刚怒目”(鲁迅语)式诗歌,人们却忽视了,而正是这类诗,体现了他的“真意”,从这类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古代神话悲剧英雄的感召,激发他心底的抗争意识,加剧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以与其田园诗不同的形式表现了真情。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田园诗人,他的诗以其歌咏田园风光、抒写个人隐逸思想而为后人所推崇,然细读陶渊明田园诗歌,我们发现,他的很多诗歌描写了他在农村的家居生活、农耕情景、与农人话聊的心情、艰难度日的苦情等等,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陶渊明是一诗人,更是一个会做诗的农人,他咏诗饮酒、亲自稼穑、与农人相与和谐,是一个生活艰难而心情闲雅的诗人农民.  相似文献   

20.
隐逸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归自然的独得之乐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陶弘景、孟浩然、王维和陶渊明均是隐逸诗作家中的典型代表,陶渊明堪称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