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最反感什么?我反感的东西可多啦,如:老师体罚学生,迟到了罚站、做错事揪头发什么的;上课老拖堂,经常占用本已少得可怜的活动课,作业一大堆,让我们都成了小老头、小老太;个别老师有事没事的找家长告状,非弄得学生的皮肉受点苦他(她)心里才好过些……不过,我最反感的还是那种不便公开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学科智慧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我喜欢关注公开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琢磨公开课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多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公开课上大多数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3.
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听了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节公开课上的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至今使我难以释怀。这是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课上得精彩,不落俗套,无须赘述。“收官”阶段,老师出了一道题,请学生从“公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小轿车”这四个词中找出不属于  相似文献   

4.
没有排演过公开课从教十几年来,教过的公开课实在太多了,现在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节,有上级检查来听的,有参加讲课比赛的,有学校领导听的,当然更多的是同事们听的。所上的课有自己相当满意的,也有明显失误的,都给了我很多经验与教训。那么多的公开课,内容、教法、效果多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几乎每节课,只有当听课老师或领导坐进教室时,学生才知道,今天这节课是语文公开课。只有一两次,为了听课方便需要倒换课,学生猜到可能是公开课,问我时我没有否认。这源于我自己当学生时,对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前的某些做法的不以为然。有的老师提前…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我在全区数字小画笔联盟活动中有幸开了一节公开课,执教课题为"绘本封面设计与制作"。此次公开课面向全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及美术老师,在试讲中我听取了一些老师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改,但越改越不知该如何取舍。经过静心思考,我发现: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教师都应时刻把握学生的状态和需求,珍惜学生的时间,珍爱他们的创意,珍视他们出现的问题,珍藏他们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校本课程课一周才一节,并且一节课的教学时间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多公开课中,就很少能看到"讲"得很好的课了。但我觉得中学的语文课,还是要好好地"讲"。 其一,语文是靠对语言的感受来提高素养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7.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天听了一位语文老师上的公开课。这节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老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  相似文献   

8.
张海英 《语文天地》2012,(14):57-59
一提到上公开课,许多语文老师就会有一种"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感触。喜在上公开课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才华;忧在如何巧妙构思,让公开课有出彩的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若是从那些语文优课中寻找灵感,又容易造成许多类似的环节。如果一次语文公开课处  相似文献   

9.
正公开课就像一个窗口,照进一束阳光,折射出了屋内的种种。通过一次次的语文大型研讨活动,作课老师带走了很多的思考。而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观课后也应该由课及人,好好关注我们自己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气氛紧张、课内表现拘谨、课堂语言干涩,这种尴尬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促使我们认真地反思。鉴于我们的学生课堂言语贫乏的现状,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一、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课堂言语表达能力缺陷的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前不久,初中部的语文老师让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讲的是《卖炭翁》.我在授课时,废除了传统的程式化,大胆运用了问难质疑的教学方法.我想,老师的教,是为了最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出于对语文的爱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初中的十多位老师,只有三位语文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初中一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是余振天老师。余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预备铃响过后,五十个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按照座位上贴好的名单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教室里静悄悄的。上课铃响后,走进一位身材高大,脸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我听了一节四年级语文公开课:《蚁国英雄》。执教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向听课者们展示了在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引导上循序渐进、力求润物无声的课堂。可是,我却感觉有什么地方很不对劲。课下细想,我恍然大悟,原来困惑我的是班上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教师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用极大的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只有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演绎语文的美妙,有  相似文献   

13.
《荷叶母亲》区公开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许,也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和总结。备课时,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希望通过公开课倡导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于许多环节都是课堂上即时生成,便多了一些不可控因素,对这节课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是暗地里捏了一把汗;对学生来说,在全区的初一语文老师面前听课、学习,也是一种挑战。好在,从初中入学以来,学生一直是我课堂生命的主角,他们呈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下面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初步理解与实践。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  相似文献   

14.
市里要举行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我应邀为城区某校参赛教师作试教指点,共同参加研究的还有这位参赛老师的师傅——市级赛课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在共同研究好教学预设后,师傅又向年轻教师传授了一些公开课教学经验。其中有一条给我印象特深。师傅教导道:“公开课、赛课,特别是借班上课,课上你得注意,举手最积极的,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是一些‘差生’!你最好让他(她)推荐最好的学生来读书,来回答,来表演。这样才保险!”此言一出,参与研究的老师、专家个个点头,似乎都有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上过公开课,也听过包括县级、市级和省级的公开课。而引发我深思的是最近听过的两节公开课。一次是我们灵溪学区在我们学校举办的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研讨课。其中一位作课的是年轻的优秀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而且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倡导者和主力军。在我们倡导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不能不承认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影响积极作用的障碍,毕竟我们的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技术去研究、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师们无论是要讲一节公开课,还是评优课、达标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每年的公开课、优质课累得我腰酸眼疼手发麻,数学科制完了还有语文科,语文科完了…  相似文献   

17.
我拜读了2006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上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受益匪浅,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但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王自文老师在文中欲把“公开课”更名为“交流课”,否认公开课的“示范引领”作用,我认为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