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苏轼和陶诗,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本文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时完成的,故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说来,由于苏轼的和陶诗是为了“陶写伊郁”,故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了自我的个性形象。又由于他崇尚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并“欲以晚节师范万一”,故“豪华落尽见真淳”便是苏轼和陶诗的艺术特点,但,于真淳的感情和平淡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  相似文献   

6.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9.
"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的交融汇通基于其贬谪生涯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忧患,具有探寻生命本体的意义;又随其生命实践的历程逐步熔铸在学陶归耕的现实生活与和陶诗文的艺术创作当中。禅宗还在审美领域对苏轼发掘陶诗"平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12.
和陶诗是苏轼于人生的后期以"尽和"的执着为我们留下的一百多首特殊的文化遗产,本文试着以蜀学为背景来对这些诗歌的一些方面进行追踪,本文想要得出的结论是,"和陶"是苏轼于思想成熟时期的刻意行为,它所搭建起来的是蜀学与玄学的对话平台,放到宋学的学术史上,它应是蜀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一位全能文人: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南宋辛弃疾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政治诗,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歌颂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景物山水诗,以景寄理、意在言外的理趣诗,具有陶(渊明)诗风格的和陶诗。苏轼的词,"新天下耳目",大胆开拓、革新,使词体发展到苏轼为之一变:从婉约而豪放,从题材狭窄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语言流畅。尤长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  相似文献   

14.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风尚和对文章文质彬彬的要求等出发,论证钟嵘《诗品》之评陶诗并非是对陶的贬低,而恰恰相反,钟氏是南北朝时期陶潜的真正的但后来却被“误读”的知音。其评陶诗“源出于应璩”,并居陶于中品等,在当时既是对陶的扬显,又是对陶诗较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蔡华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1):17-19,25
翻译家汪榕培的陶诗英译本是距离当下读者最近的陶诗英译本。他通览陶学研究成果,研究陶诗前译,有所创造地将原诗的音韵翻译出来,既尊重了原作,发掘了原作潜能,又满足并拓展了陶诗英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从1500年来众多读陶、研陶的接受文本中,梳理出64家陶诗佛音解读文字,基本反映了历代士人尤其是现当代学者对陶渊明佛教思想接受认同的大致情况。虽则如是,但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佛学视野”中,陶渊明形象又各有特色,这正是一般接受者所不熟悉的地方。对各个时代的陶诗佛音接受情况作简要的笺释和综述,旨在说明对陶诗佛音的接受既不是一两代学人的狭隘认识,也不是几个学者的偏执识见,而是世代皆有并逐渐深化的一种学术共识。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莫友芝和陶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取法不一,除中唐、宋诸大家外,还有陶渊明。莫友芝赏识陶渊明的性情、怀抱、才识,写作和陶诗是学陶表现之一。其和陶诗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他学陶而不为陶所拘囿,更多的是注重自我情怀的抒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