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
<正>一、重视朗读,以"读"激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回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有多少是深深地烙在自己脑海中的呢?清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熟读  相似文献   

3.
吕玲 《课外阅读》2011,(12):120-120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数学教学也搞起了阅读有些令人费解。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学习一个概念,研究一个公式的推导,弄懂一个性质、定理,思考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首要的是要了解教材的内容范围,  相似文献   

4.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12)
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三十五分钟内增效益,提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作文是语文学习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心灵的释放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取舍。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在写文章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人格魅力,才是作  相似文献   

7.
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相似文献   

8.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1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然而,置身大多数文言教学课堂,听到的是教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缺少的是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  相似文献   

12.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通向语文教学成功彼岸的一座坚实桥梁。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得益于朗读。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极力提倡朗读,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到的不仅理解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渎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4.
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推进,素质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改革进程中,一些走在前面的学校已经尝到了改革创新的甜头,全国各地已先后涌现出了不少课程改革的典型。山东杜郎日中学、聊城洋师中学等等,他  相似文献   

15.
<正>重视读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王守仁强调读书要“口诵心惟”。他在《传习录》中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南宋朱熹说得更具体,他在《训学斋规》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后人将此句提炼为“熟读精思”。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读书,既重"入",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又重"出",注重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努力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的内部语言,最终达到"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的地步。那么,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该怎样引导学生呢?  相似文献   

17.
文本抄读法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4):57-57,50
关于文本阅读.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叉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文本阅读中不管朗读还是默读,都要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才能融入记忆,从而有所养成。而抄读.正是达到熟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所以阅读必须朗读,只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一、朗读的地位及作用1.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朗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少古人对朗读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  相似文献   

19.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教材说明】《你一定会听见的》选自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是一篇科普性质的文艺小品文,通过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