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司马迁《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其“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一系列人物传记堪称我国传记文学中的精品和典范。本文通过对《魏其武安侯列传》的深入分析,探讨其选取典型的事件和细节,通过人物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等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方法、艺术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艺术性极高。较之先秦文章,不仅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写谁象谁,绝不雷同,而且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与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丈以《史记》人物传记为考察对象,对司马迁写人的成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典型细节描写、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比烘托描写、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认为:正是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才为我们塑造了如此光辉的历史人物画廊,使我们在阅读古代史书的同时,更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3.
《史记》人物传记具有非常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介绍人物出场时,作者采取了不同的出场艺术描写方法,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一幕幕历史画面,将人物出场的艺术手法与人物性格、命运,甚至结局等相互映照,并在论赞中画龙点睛,巧妙地构成了“随物赋形,首尾相应”的逻辑关系,在看似松散的历史故事叙述中,表现出了前呼后应、环环相扣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4.
笔是相对史笔而言的。司马迁撰述《史记》,既用史笔也用笔。史笔旨在考信去伪,直言录实;笔旨在拟虚补罅,饰词运事。笔在《史记》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大抵体现于五个方面,即猎奇述异、夸张渲染、拟话代言、议论抒情和细节描写。笔的运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使《史记》在雄踞史坛崇高地位的同时,也迈进了多姿多彩、绚丽灿烂的学殿堂。  相似文献   

5.
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典型形象、推进情节发展、开拓独特意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是艺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可忽视的手法。鲁迅小说《风波》中的细节描写对深化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旨具有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7.
《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事件的故事化、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对比烘托、细节显示、心理描写、肖像刻画,以及抒情笔调等,都成功地突现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8.
一《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体大思精的不朽巨著,不仅是史家之极则,也是文学家的光辉楷模。它不仅把汉代的散文创作推向艺术的高峰,而且人物传记中的小说因素,也为后世小说家提供丰富的营养。本文着重就《魏其武安候列传》这篇人物传记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写作艺术,略陈浅见。对人物性格的概括,有人说“如率直,轻浮的窦婴;贪婪、阴险的田蚡,刚愎、使酒的灌夫”,“两面讨好的藉福”等,显然不甚恰当。  相似文献   

9.
章以《魏其武安侯列传》一为例,与《左传》进行适当比较,以窥探《史记》写人艺术的一般特征。论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一)精心选择提炼典型事件,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使人物性格显示出多元化的特征。(二)注意通过细节描写,从细处刻划人物性格。(三)多样灵活地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四)合理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对话凸现人物性格,(五)巧妙利用“论赞”形式深化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的文学传记,而细节描写是《史记》文学特征最直接、最显著地体现.关于《史记》中的细节描写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点:一是烘云托月,突出特征;二是颊上三毫,尽传精神;三是一叶知秋,预示成败;四是对比映衬,展现个性;五是春秋笔法,寄寓褒贬;六是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史记》的“志怪笔法”,学术界论述颇详,但很少有学从情感出发去解读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设身处地地理解司马迁的心灵世界。其实《史记》是太史公的心灵史诗,史蕴诗心,它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叙述层面;在“善恶报应”说和“天命观”论调的深层,包含着一位正直史学家对于不合理社会现象所作的非理性说明和不自觉的情感渗透,我们得细加琢磨方能领略其“得意忘言”的特殊旨趣,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蒙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作家,他历尽沧桑和磨难,但始终不改赤子之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大胆地运用意识流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身体力行,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多样化的真实,使其艺术作品富有了多彩的艺术品貌,独树一帜地显示出怡心养性的消闲理念和一种斑驳陆离的“杂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和恨,但他不滥用爱和恨,他好像是一位守门员,从各个角度接过生活的球,他从各个方面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具有历史感。所以,王蒙的创作起到一个先锋的开拓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杨树增教授的《史记艺术研究》一书,从《史记》的产生、作者、人物形象、创作原则、艺术构思、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价值地位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建构了《史记》艺术研究的宏大体系,在运用理论方法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还原“历史”,情溢于言表,质富于文内。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史传散文量多质精,在写作上多有翻案手法,引人入胜。王安石史传散文中有6篇与《史记》相关,其翻案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商榷世俗见解;二是质疑《史记》的真确,其核心的观点在于价值的抉择。因此,透过王安石史传散文翻案手法,不仅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宋代的翻案风气,而且也彰显了自身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曹七巧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的主要人物。本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所用的多种艺术手段作了一些剖析,总结了张爱玲的写作特色,并对其成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记录历史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聊斋志异》深受《史记》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拟从创作精神、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等方面探讨《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寻找《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启迪,总结我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