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中,“所”字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有时也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面)组成所字词组充当句子成份,如“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的“所见”,“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的“所与熙”等。由于所字词组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用途广,所以自《马氏文通》以来的许多语法著作都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或某些词组的后边,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作用,如“学者”、“贤者”、“宦者”、“两者”、“观人风者”等,一般称它为“者”字结构。有的及物动词或其词组所构成的“者”字结构.前边还可加上一个“所”字,来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逐者”、“所毕世而经营者”等,这也是“者”字结构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5.
大概是因为《语法修辞讲话》①中说了“‘所见’等于‘看见的’或‘看见的东西’”这一句话,所以,有的语法书就说“‘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结构,如:所见、所说”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的’字结构”。③一、内部结构不同。组成“的”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宽。如:“我的(代词)”,“公社的(名词)”,“红的绿的(形容词)”,“吃的(动词)”,开车的(动宾词组)”,“孩子玩的(主谓词组)”,“来参观的(连动词组),“浅红色的”、“打得好的”(偏正词组),“使他感动的(兼语词组)”。组成“所”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窄,只有动词(或合成性动词)才能构成“所”字结构。如: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的“所”字,究竟属于哪一类词,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这里不想论及。本文只根据“所”字属于结构助词的说法,就“所”字与动宾词组的结合,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动宾倒装的现象较多,有的还在倒装的动宾词组间加上一个助词。兹将这类助词录列于下:1.“是”《词诠》:“是(五)”语中助词,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中助之”。  相似文献   

9.
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第三分句以下跟它前面可以有个转折连词。第一部分是并列复句,第二部分是条件复句。上古文言一般接近口语,因此关联词语用得很少甚至常常不用,本句是凭借逻辑关系的连缀,只有一个关联词语“亦”。 (2)“我所欲”意思等于“我欲者”,是偏正词组。结构形式上“所”在动词前面,“者”在动词后面,“所”字的作用在于使有关的动词成为名词性的词组,或者在于化主谓词组(我欲)为偏正词组(我所欲)。又,“所”字结构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跟“的”字结构对应,参看后面的译文。“二者”译成现代汉语是“两样东西”,“者”字代替物,又,“所欲”等于“欲者”,这是就“所”、“者”跟动词结合来说的,如果把动词换成数词就不是这样了,“二者”决不能说成“所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偏正词组作为一个名词谓语,“者”字代替事。 (3)“可”与“得”同义复用,修辞上起强调作用。但是,“可”与“得”用法又有区别:“可”表被动,如“孺子可教也”,是“孺子可  相似文献   

10.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  相似文献   

11.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12.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初语三册《冯婉贞》)句中的“所”字作何义释?课本未注。诸多释译评点资料均众口一辞地将句中的“所长”、“所短”看作是“所”字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相当。其实不然。“所”字在古汉语中作代词用,它只能同动词或动宾短语组  相似文献   

13.
“所”字结构(或叫“所”字短语)前有“之”的形式在古代作品中经常出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十几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见过不少“教学参考资料”把这个“之”说成是联系主语调语两部分,使原来可以成为句子的结构成为词组的结构助词,这是不妥的。“所”和动词组合,构成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词组,它具有指代作用。“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这里的“所立”即是指“所立之人”。有时在“所”字结构后面把所指代的  相似文献   

14.
二、“所”字和动宾词组中间插入介词以后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功能 “所”字跟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以后,中间常常插入一个介词,如“以”、“为”、“与”等,这是不同于“所”字结构C的另一种结构,我们称它为“所”字结构D。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16.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用法最多最灵活。本文将《史记》的《李将军列传》中出现的“以”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介词、连词、动词的用法,以及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8.
“何+其”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对“何+其”,一些古汉语虚词专著及论文或详或略均有论及。一般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感叹句,“何其”训释为“怎么、这么”,或者“多么”。本文又收集了“何其”与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组成的句子,并结合句子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疑问、感叹兼有;并对因“何”、“其”指代副词做状语,因而其词性划分“副词”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是由吕叔湘先生在四十年代发表的《见字之指代作用》一文中最早提出的。这种处在动词之前的“见”字,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对象,称其为“指代性副词”,是符合古汉语语言实际的。这类“初起于汉,盛行于魏晋”的起指代作用的“见”字,在古籍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它既可以指代第一、第二人称,也可以指代第三人称;既可以指代单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