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昌邑王刘贺自昌邑至长安行程中所乘"七乘传"当是七辆"乘传"之意。据汉代《厩律》,"乘传"是传车规格的一种,以"四马下足"作为牵引动力。命令刘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有限制刘贺势力的用意。  相似文献   

2.
“传舍”作为吏员出行的主要住宿机构或休息场所,在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汉代行政体系的运作与管理。悬泉汉简是汉代邮驿系统中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且保存下来的文书档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恰恰从一定的角度再现了汉代的传舍制度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叙传性序文作为序体文学重要之一类向为研究者所瞩目,但关于汉代叙传性序文何以产生、盛行,其与传体文学尤其是后世之自传之异同,却鲜有研究涉及。笔者以为,汉代的叙传性序文盛行,就其本身的生发而言,主要体现在叙事学意义上的独具特色:而外部因素则与碑铭的兴盛、民间清议尤其是郡书的盛行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传首制度可能源于战争中的军功制度。被传首之人有篡权称帝者、反叛政府的地方官员、反抗政府的起义首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反叛国王或敌国中的重要人员、被诬陷杀害的政府官员或自任地方官职者等。传首的目的地一般为中央政府首都所在地,或传至他国,也有传首到地方者。少数所传之首最后被漆而藏之,部分为人所葬,大部不知所终。传首制度形成的原因有六:验明正身、传送方便、保障安全、告示天下、邀功请赏、讨好异国。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首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杂传产生于魏晋时期,在体裁上近于纪传体,内容上重在传叙人物,形式上以单篇为主。杂传在体例编排上对两汉史学有所继承,但同时在人物刻画、叙事手法、叙事品格上又有一些新变,出现了小说化趋势。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时代风尚、思想潮流以及史官选任制度等都对杂传的小说化趋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燕丹子》是古今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关于其成书年代,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是汉代人的作品,而对于其性质,历来论者大都认为其是小说,但如果我们从杂史杂传的定义及其成书年代来看,《燕丹子》具有明显的杂史杂传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附传,作为《史记》纪传系统的有机部分,体现了《史记》书法体例的整体原则,它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协同性与补充性。司马迁充分利用附传这一形式,使其在论列历史与人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是先秦西汉一种泛论大意为主的注解形式。韵体传是韵文注解,大量存在于《易传》、《尔雅》、《文子》、《韩非子》、《楚辞章句》等著作中,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功能。汉代拟骚诗实为韵体传文。汉统治者以利禄扶持楚辞解读的举措促成拟骚诗的兴盛,而拟骚诗也影响着之后的楚辞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同传口译中,有稿同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很多人片面理解为有稿同传比无稿同传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从难度来说,有稿同传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相当高的工程。通过调查实验,分析论证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两种方式下分别对口译质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证明通过系统化、分步骤地进行各类有稿同传的训练和注意力分配训练对于口译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3.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4.
<青木川>是叶广苓的长篇新作.主人公们的人生际遇都存在着"错位"的悖谬与尴尬.魏富堂在解放前夕放下屠刀、接受改编,"镇反"中却被冤杀;冯明恋人惨死后在无爱的婚姻中痛苦一生,重回青木川寻找精神寄托又处处感到失落和不解;程立雪学识渊博、清秀淡雅却命运多桀,自绝尘寰.动荡不稳的时代.每个人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为减弱,生的无奈、死的尴尬便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5.
《樊川诗集注》是清人冯集梧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樊川诗》所作的注本。冯集梧注释《樊川诗》用功颇深。凡是《樊川诗》中的名物、舆地、典故、难解的字与词,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全都注出。当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也有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对《樊川诗》中诸多词语的误释。从诸多被误释的词语中择取数例进行辨正,其中难免一己之见,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潼关大约始建于东汉中末叶,是我国著名的险关要塞,曾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潼关一带自西汉时设立船司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政区隶属多变。自明代始有潼关志书以来,先后已经有7部有关潼关的志书问世。  相似文献   

17.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史在文学上的成就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这主要归功于它的语言,尤其那些出使专对辞令。通过对《左传·成公》行人辞令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行人掌握并运用了丰富的交际语言技巧,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能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效应。同时,行人辞令对后世的礼仪文化、文体及语言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19.
传世的苏轼"诗文",颇杂赝作.<蔡使君传>最早见于<东坡外集>,李寅生先生已证其非出东坡手;然<蔡使君传>并非节自<梁书>卷十的<蔡道恭传>,而是原原本本地抄自<南史·蔡道恭传>.  相似文献   

20.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来到四川.随着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其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开始向杜甫靠拢,成为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篇章.本文拟以陆游川中诗为例对陆游学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