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慧眼识金,是编辑人员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慧眼识金,既反映了一个编辑的新闻敏感强不强,也反映了他的政策水平、学识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不高。总之一句话,它是衡量一个编辑称职与否的试金石。怎样才能做到慧眼识金呢?这里只是把我在编辑工作中的一些断想,记录在此,权作抛砖引玉。要有一个雄心壮志———“只要下苦功,不信我不行!”慧眼识金是个硬功夫,要求很高,并非易事。然而,也并非高不可攀。在我的“随记本”上,有这样两句格言,一句是:“有理想,还须奋斗;有奋斗,必能成功。”另一句是:“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奋斗定能跨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图书进销人员必须熟悉图书,做到知书识书,这本是个老话题,然而现在,对于业内不少人来说,它却又是个陌生的话题。说它是老话题,因为不论业务培训、岗位练兵,还是技能竞赛,都少不了“熟悉图书”这样一个科目;说它陌生,因为多年来我们所进行的这个科目的训练,只是抓了一些皮毛,不论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实际上的操作,都远远没有到位,远远没有触及知书识书的实质内容,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进销人员业  相似文献   

3.
追随着麦奇勒生动幽默坦诚得令人不很习惯的文字,我们知道这位在出版界呼风唤雨40多年的出版人,一生编辑出版了1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家没有成名或者没有获奖之前,这样的识英雄于草莽的慧眼,可不是每一个编辑都能具备的。  相似文献   

4.
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我更认为编辑是书的接生婆。好书须得了编辑慧眼识中,妙手剪裁。每次在书店做市场调研,看到那么多读者精挑细选,心下暗叹:真该为他们做更多好的书。读者买书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作者写书是为了一个心愿,他们觉得各自的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生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编辑编书是为了一只饭碗,他们倾向于优选最值得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5.
张静 《出版史料》2012,(1):54-55
一个作家能成为名家,常是因这样那样的机缘,有时这样的机缘可能仅仅是一篇作品。作为读者,我们常关注作品和作者本身,忽略了慧眼识佳作的编者,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从常德市鼎城区获悉,一位慧眼识珠的台商要在著名的风景区花岩溪和桃花源之间,斥资几个亿,打造新的旅游度假景区。听到消息后,我们感到惊喜,特想到那里看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介绍、研究采写技巧的文章多起来了,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在不少此类文章中似未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同时踏入新闻队伍,有人成了名记者,有人却成绩平平,甚至犯了错误;为什么同是新闻记者,有人能睿目观世界,慧眼识潮流,有人却不具“新闻眼”,茫如堕烟海?仔细分析,很少是单  相似文献   

8.
我算是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新闻工作,由于新闻从业时间较长,又不是科班出身,还总想发一点有分量的新闻,也只好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了:新闻报道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它有自身应该遵循的规律,没有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知识,没有独立思考、慧眼识珠的能力,凭自己一时的热情,我觉得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画坛上,确有许多蒙尘埋土的明珠,清末的蒲华,就是长久被埋的一颗。蒲华,字作英,号胥山野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天资聪颖,诗、书、画俱精。但在封建制度下却遭士林侧目,世俗冷漠,显贵富商更不重其艺术。然而,百步之内有芳草。到底还是有两位画坛大师慧眼识英雄,一为吴昌硕,一是黄宾虹。昌硕比蒲华小12岁,极其推崇蒲华的书画艺术,识蒲华于风尘  相似文献   

10.
李葚 《现代出版》2011,(1):74-75
开书店者有不同的心态。如果只看重旨趣、情致,乃至志向,那么慧眼识珠、经世阅人、以书会友都是赚了。但既然运营着一门营生,书店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自己生存下去。有趣的是,京城一家社区书店“读易洞书房”,却不讲求传统套路,其理念颇创新意,经营者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1.
文化要大发展,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与发展。编辑在文化传承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有慧眼识珠的眼光,要有不畏艰难的胆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章以世纪音乐教育文化传播公司编辑出版的《国学乐歌》《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钠书楹曲谱版》以及在编的《中国乐器词典》为例,简述编辑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编辑如伯乐,选题如良驹。尝有鲁迅、胡适等编辑大家以伯乐之慧眼引无数佳作流传后世,同时,他们的宏才伟略也在引导着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编辑之路,自豪而荣光。历经数度春秋,惊回首,制度滞后和编辑的社会认同感急剧下降,在编辑工作和选题工作上产生的负面漩涡,让本是练就伯乐之能的编辑工作逐渐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引发每个有志传承弘扬祖国文化,有志以编辑工作为一生选择之人的忧思。当然,在忧思过后,我们更应自省而奋发,用识良驹相千里马的伯乐慧眼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面对一本学报说它“好”或者“不好”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已经有一把能够量出其“好”与“不好”的“尺子”即质量标准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了。识长短,可量度;定轻重,用衡器。然而,判断一本学报的好坏,却远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4.
追书     
上篇 凡事可遇不可求。遇则遇,求何其难。做出版的,有遇好稿而无慧眼者,多少传世佳作、畅销大构,数历退稿方得以面世,而更多的流传则是求稿不得的故事。所谓好稿,在于稿件质量精良。求优稿,最易想到专家名家的作品,当然不是他们所有的稿件悉数精良。李白杜甫诗篇成册,常传者可数;“唐宋八大家”文章累积,诵读者晨星。何所求,求的是专家名家的心血之作、思潮之作。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慧眼识鲁迅的“伯乐”在我国,鲁迅先生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是谁最早发现、扶持鲁迅的呢?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恽铁樵。恽铁樵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著名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3年,鲁迅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  相似文献   

16.
要做好编辑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除了必须做好选题、组稿、审稿工作以外,我再谈四点体会,这就是:要有识有度,要能人能出,要又博又专,要边干边学。一、要有识有度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个“识”字,即有见解,有识别能力。没有较高的见解,拟不出较好的选题;没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找不准作者,组稿工作做不好,审稿也难于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产生新闻,新闻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不让有价值的新闻与你失之交臂,你必须要有新闻发现力,也就是要有一双慧眼.就像和氏璧故事,只有独具慧眼,才能识璞为玉,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凡.不少新闻界前辈则把这双慧眼归结为新闻敏感.同样一件事情,旁人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新闻,你一看,就看出新闻来了.  相似文献   

18.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19.
李端棻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胸怀凌云志,敢为天下先,是贵州人之翘楚,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积极支持变法,旨在救亡图存;创办新式学堂,取代科举旧制;慧眼识俊才,擢拔皆名士;回乡办教育,不忘桑梓情。  相似文献   

20.
所谓的"好的新闻"常常是有许多种表现形式的。有的天生一个"高富帅"的坯子,十分具有冲击力,时效性强,价值明显,掷地有声,任谁看都觉得不错。但更多是其价值却往往蕴含在新闻的背后,需要发现、提炼和挖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也可以说,要看你是不是有一双"慧眼",识不识得这块"璞玉",看没看到它还尚未被发掘的闪闪发光的要素,不致视若无睹或平常处理,失去了创作一篇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