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6,(6):88-91
《新女性》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兴起之际产生的一部优秀电影,具有丰富的语义能指和阐释空间。重观电影,文本在以左翼视角控制影像叙述时,也将都市场景、女性主体和通俗叙事等商业话语植入故事中,呈现出左翼意识形态与商业话语的融合与碰撞。它挖掘现实生活精神并进而有效传递对时代"见识"的努力,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在影坛呼风唤雨20多年,对于文学改编先后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三种态度使得其电影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从前期重视故事,到后期仰仗画面,张艺谋的艺术与商业之路是割裂的。其实,商业和艺术并不冲突,好看和内涵也不矛盾。失去了文学滋养的张艺谋,似乎沦为"赚钱机器",已经不会讲故事了。"后张艺谋时代"电影的所谓好看,仅限于视觉效果上。  相似文献   

5.
张萌 《八小时以外》2010,(11):34-39
2005年,斯蒂芬妮·梅尔出版了《暮光之城》第一卷,几周后即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此后几年间,每一卷的出版都标志一个新的热度。而2008年,《暮光之城1:暮色》上映,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吸血鬼"流行狂潮,将"暮光现象"推向一个新的峰值。到2009年《暮光系列2:新月》上映时,一个有趣而怪诞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素来对美国电影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影评人恶评如潮,一边是观者如云,其狂热令美国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疯狂"、"歇斯底里"的字样。2010年6月30日在北美首映的《暮光之城3:月食》更是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狂卷一亿多美元的票房,其势头恐怕只有《哈利波特》系列才能与之媲美!种种迹象表明,"新吸血鬼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风潮可谓全球性的,从美国到欧洲,从日本到中国,吸血鬼好像一下子打破了原先的"宗教、西方传统"的壁垒,成为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全球通吃"的文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7.
她是《色戒》里王佳芝的另一个版本,她是当年与丁玲、张爱玲齐名的上海滩女作家,她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春天里》的作者。她的一生被三个角色纠缠:才女、汉奸、特工。国家安全部原部长贾春旺为关露的传记题词:隐蔽战线需要关露同志的这种献身精神。她本可以像张爱玲一样远离政治,安心于文学创作,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她大声疾呼:"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左联",并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相似文献   

8.
《春光》在20世纪30年代进步出版物非常寂寥的时期出现,它虽并非左联机关刊物,却以相对灵活的编辑方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繁荣了左翼文学。它发起了"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品"的讨论,引发很多作家的思考;推出了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其他左翼青年作家的创作,丰富了左翼文学,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活力。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为当时的文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二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的成员王志之等,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教室里以上课的形式召开“左联”代表大会,王志之在大会上作题为《苏联文艺政策》的发言。会后,有人建议到小饭馆去吃饭,王说:“有没有钱?”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走过来说:“有,有!铜的也有,银的也有!”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北平左联中的朝鲜人——金湛然同志。他家原是朝鲜的贵族兼大资本家。为追求光明前途,“九·一八”后,他徒步逃出朝鲜,来到北平。当时,他在“左联”搞世界语,是北京大学的旁  相似文献   

10.
任钧的诗论     
<正>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诗坛上,任钧是一位活跃的诗人与诗论家。他原名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森堡等。一九○九年十二月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文普村。中学时代,任钧就对诗歌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一九二九年秋到一九三二年上半年曾留学日本。虽然一九三○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他远在东瀛,但由于他是二十年代后期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的成员,而太阳社的成员,当左联成立时,全部参加了“左联”,所以他在东京也成了左联的一员,与叶以群、谢冰莹等人成立了左联东京分盟,开展革命文艺活动。一九三二年九月,他和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几十年来,他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播种耕耘,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出版了《冷热集》、《战歌》、《后方小唱》、《为胜利而歌》、《战争颂》、《发光的年代》等诗集。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任钧从三十年代初起就从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一九四六年曾集成《新诗话》一书出版,奠定了他作为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周浩然是青岛抗战史上才华出众、却不幸英年早逝的作家、革命家。他10岁从即墨来到青岛,自小学、中学读到大学,并参加"左联",积极从事左翼文学创作活动。1937年周浩然投笔从戎,返回即墨走上抗战一线,是"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周浩然写下了千万言的诗歌、散文、杂文、日记和读书札记,却被历史的尘埃埋没。经过45年传奇般的偶然际遇,周浩然的烈士身份在1984年才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2.
"左翼"文学现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政治理性思维来诠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向往现代工业文明急切心态在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曲折反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左联"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征服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有人说她的作品是与时代相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与左联相悖的。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左联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又不一味地照搬教条;她发扬左翼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最终,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议题一直是侯孝贤导演在新电影时期着重表现的主要议题,但实际上在新电影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明显表明出对城乡的二元态度。本文拟回顾侯孝贤在新电影之前编导的三部作品《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彩》、《在那河畔青草青》,以此来探究侯孝贤对于台北和乡村的认知与态度,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从早期的特型演员到当下的明星演员的演变,是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商业因素冲击所导致的商业文化兴起和多元文化共生分不开的。面对时代的挑战,主旋律艺术一方面为了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宣传目的,积极利用流行的商业因素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这种迎合商业的生存策略下,主旋律艺术原有的价值关怀和存在的合法地位又逐渐被消解了,从而呈现出一种平面化倾向。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对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符号结构的分析入手,梳理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揭示这一问题背后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15.
1936年,在国防电影运动和新市民电影的合流夹击下,左翼电影如《孤城烈女》,多少显得落后于潮流变迁、成为左翼电影大潮过后的余波回转,其当下的解读意义在于:影片为当时左翼电影留下新时代的印痕并在最终定格于历史背景的同时,又从一个特定角度,为1949年后大陆新中国电影文化和电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6.
《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作为左翼文学的阵地,它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下巧妙运用各种斗争策略,指引左翼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争取发展空间并广泛扩大影响;同时,它努力繁荣创作,指导左翼文学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北斗》还积极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它犹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上的北斗星,为繁荣和发展左翼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托洛茨基与中国现代左翼文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洛茨基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论,影响了鲁迅为首的一部分左翼作家及其在左翼运动中采取的姿态;他的“同路人”理论成为鲁迅等人对抗和修正左联初期关门主义倾向的话语策略;他的关于革命语境中艺术独特性的论述被以鲁迅为代表的若干左翼理论家认同;在左翼文学中引起共鸣或反对的还有他的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取消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8.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在《妻妾成群》中,苏童使用的是"纯粹叙述"的方式,而电影中张艺谋使用的是"逼真模仿"的手法,叙述方式的转变,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缩隐和叙述功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赵亚婷 《文教资料》2014,(36):127-130
从文学改编到电影向来是电影创作中的一大难题,而同时将文学作品搬上大荧幕又是许多导演乐此不疲的事。因而,如何实现这"惊险的一跃"是创作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的事。而张艺谋改编自余华《活着》的同名电影可以说在这"惊险的一跃"做出了优美的姿势,本文将从大众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来对电影《活着》的改编进行解读,以期为影视文学改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一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购得了《啼笑姻缘》电影摄制权,由《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改编为电影剧本,胡蝶领衔主演,准备拍摄。不料,与明星公司有宿怨的大华电影社顾无为跳出来捣乱,他先弄到了内政部注册的剧本摄制权,随即用高薪贿赂,从明星公司“挖角”。明星公司原准备饰演刘将军的谭志远,饰演关秀姑的夏佩珍等都动摇了。大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