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护公民知情权是新闻自由的主要体现,而保证公民的个人信息及生活不受干扰是隐私权的主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冲突的现象。本研究基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表现,从不同方面协调二者的关系,加强和完善公民隐私权保护,将隐私权作为基本人格权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限制媒体权利,保护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2.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在此,我们仅就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点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对此,我们不妨将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是隐性采访在公众的舆论监督和知情权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众认可新闻媒体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法律纠纷,隐性采访如何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隐性采访方式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之间的有效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向来是新闻界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订正式的新闻法规来指导、约束新闻报道活动.也没有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法律上的漏洞导致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超过了一定的度,侵害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这些案例近些年时有发生.本文从冲突的成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露艳 《新闻传播》2009,(10):21-21
新闻自由广义上指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等接受和发布新闻的权利.本文讨论的新闻自由主要集中在媒体所享有的新闻自由,并讨论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进行采访、报道活动的时候,所享有的新闻自由的权利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关系。媒体的新闻自由从来不是新闻媒体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新闻界,由于受众阅读期待和追求报道真实性的驱动,隐性采访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成为某些媒体的“镇山之宝”。记自然是满心欢喜,而学院派的研究则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隐私权的保护和诸种利益之间的平衡等因素出发,提出对隐性采访应该加以若干限制,隐性采访应该有自己的实施底线和应遵从的原则,但同时也提出:对于在公开场合中活动的人可以使用隐性采访这种采获新闻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当下社会现状以及当前新闻时事的新动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更快的获得真实、新鲜的消息但是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新闻自由与当事人权利的冲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隐私权。由于隐私权作为民事法律中一项人格权利在我国的民事立法领域中依然处于间接保护的尴尬状态。并且,伴随着新兴媒体在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蓬勃发展,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迭对隐私权的保护即存在很大机遇,同时又赋予了全新的挑战。笔者试着从法理学角度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进行法学上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互有联系又相互牵制,它一方面表现在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权纠纷,另一方面表现在隐私权的过度主张对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功能的妨碍与抵触。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依照文献资料法对新闻自由影响隐私权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对新闻自由侵害隐私权后的抗辩事由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注重经营创收的传媒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通过新闻的隐性采访来达到新闻策划的目的。然而在这一采访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针对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权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梳理,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传媒人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能对侵犯公民隐私权情况进行良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12.
张洪明 《新闻世界》2014,(8):310-311
南都娱乐周刊对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在网络上引来巨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自由和尊重公众人物隐私哪个更重要上。本文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概念,以及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形式来探讨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翟娜娜在《中华新闻报》第241期上报道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厅长杨立新在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杨厅长说,隐性采访是一种手段,起码应该是不违法的。它是法律所没有特别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但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列举了进行隐性采访时可能会发生冲突的权利,如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信用权和人格尊严等。他指出,在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纠纷中,记者可以用几个重要的抗辩事由来保护自己,如:公众的知情权、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一定限制、新闻性等。隐性采访不违法但受限制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民法典》中有关“新闻报道”的规定,明确了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行为与人格权之间的关系.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的新闻自由,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宪法权利,具有一定的公权利属性,新闻报道就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新闻报道的实施难免会与属于私权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形式,越来越多地为新闻记者所采用.由于隐性采访是秘密性采访,触及被采访者隐私权的机会要比显性采访多,这就涉及如何保护好被采访者隐私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爱菊 《新闻窗》2014,(3):23-23
隐私权和新闻自由权都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价值上的差异、利益上的差异以及隐私权新闻自由权缺乏法律规范等原因,导致隐私权与新闻自由不断发生冲突,因此,应当加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的法律界定,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进行具体个案分析以及加强职业操守,有效协调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泰 《声屏世界》2006,(11):34-34
对于隐性采访的使用,新闻界和法律界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新闻学学者及新闻工作者认为,由于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揭露社会上一些违纪、犯罪等不良现象,在遇到种种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时只能采取隐性采访。而大多数的法律工作者则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隐性采访是否合法,隐性采访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等各项人身权利的问题,对隐性采访的大量使用表示了担忧。从法律角度来说,不论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是多数外国的法律(包括新闻法及不是法律的新闻自律),都没有明确赋予记者拥有可以假冒身份、偷拍偷录等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闻自由的异化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波 《青年记者》2007,1(18):38-39
新闻自由是记者享有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权力。权力的行使具有强制性,权利只能停留在记者个人享有的层次上,把权利当权力必然导致新闻侵权,这种现象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了。新闻自由:记者应该享有的权利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由资产阶级政治家、诗人约翰.杰斐逊的出版自由的观点衍生而来。"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为了公共利益,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采访、写作、报道、发表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