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D-SCDMA的成功产业化是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电信产业而言,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二者在互动中推动产业发展.从"技术一服务"联动的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电信标准产业化的分析框架,并以日本3G发展为标杆,探讨了技术要素与服务要素互动的具体模式.最后,从"技术-服务"联动创新的角度为我国TD-SCDMA标准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要素投入和政府参与是影响产业集聚区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聚焦于企业要素投入与政府自身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利用洛阳市15个产业集聚区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两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 研发投入并没有显著提高企业绩效,而政府研发参与也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人力资本投入与政府参与存在替代关系,两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融资资本投入与政府参与存在互补关系,两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果表明,知识型要素投入的政府参与对集聚区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提高,而资本型要素投入的政府参与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研究结论有助于发现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也为企业管理者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政府支持行为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等视角,以国内4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企业资源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验证了公共服务供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与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供给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且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供给的正向影响作用更显著;运营资源获取与知识资源获取均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且知识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强;运营资源获取在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知识资源获取在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供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也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围绕动态能力理论,挖掘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提升的前因变量,探究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285家制造企业数据检验研究假设.基于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不仅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也正向影响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均有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提升;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在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为链式中介.研究结论的实践启示为:制造企业需重视对大数据分析的投资,通过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高资源拼凑、高组织敏捷性和服务创新高绩效;同时需重视采取资源拼凑战略行为,通过有意识地将现有资源进行组拼以率先实现对新服务需求的满足、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物联网产业看作一个创新系统,从整体联动的视角分析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中多要素的联系与互动,运用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LAFIS)来研究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构建了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的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其涉及到的技术、市场、政策、管理等创新主体和多个要素的联动创新机制以及各个创新子系统内部主体要素的联动作用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科研管理》2022,43(3):125-133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陈琪  张永胜 《科研管理》2013,34(1):79-84,93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对企业产品创新市场导向与R&D-市场营销界面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市场导向对于产品创新前期的R&D-市场营销界面管理水平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在产品创新后期这种正向作用却并不明显。文章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讨论,并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动态能力理论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利用423家制造企业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探究大数据分析能力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数据分析能力显著促进了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且在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下,其促进作用更加显著;(2)由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共享能力构成的知识动态能力显著促进了服务创新绩效,且在大数据分析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双元路径中知识共享能力为较优路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而且厘清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微观运作机制及触发效能发挥的具体情境。  相似文献   

9.
王栋  陈永广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66-1272
现有研究忽略了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因此分析并发现影响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要素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创新理论和企业控制理论,重点分析了不同控制机制在企业获取不同创新收益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120家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了过程控制正向调节突变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渐进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结果控制负向调节突变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渐进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弥补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解决了企业获取创新收益过程中的"黑盒"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运行中,实际上存在一个“企业-用户-政府”系统。其中,研究开发和服务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激励创新的一种途径。本文首先以4个实例对此展开论述,对主体、环境和功能要素给以界定,然后运用“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加以分析。这里,联动(linkage)是指系统要素间持续的交叉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峰 《中国科技论坛》2003,(2):31-32,55
中国目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通过消费创新可以形成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新流程与创新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企业创新流程与技术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了企业基于技术周期不同阶段的创新模式选择,指出了企业平台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区别和联系,并比较分析了海信集团与海尔集团在创新模式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与企业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扬德 《软科学》2007,21(3):122-126
在介绍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以及自主创新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从技术链上的技术合作视角阐释了企业自主创新机理,最后,从创新生态角度审视了企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在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创新新模式--集成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复杂市场竞争、科技“大爆炸”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面向战略需求的集成创新模式。本文分析了集成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开展集成创新时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16.
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企业需要通过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差异以及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严格说来,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均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架构,但已具有各自明显的研究范式特征。从理论源起开始,通过对二者在概念、分类、结构与机制等方面比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得以深入澄清。而对其研究方法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讨,更加深了对二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与传统创新相区别的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从破坏性和风险性两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差异,并从组织结构、翻新流程、创新来源、知识管理和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最后对我国企业如何培育突破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只有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保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营销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和战略管理创新,剖析了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高管团队的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制度创新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锐  吴云  王军 《中国科技论坛》2012,(2):42-47,63
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比亚迪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比亚迪所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弱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