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②。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释:①縠(hú)皱:绉纱似的皱纹,此喻波纹之细。縠,有皱纹的纱。  相似文献   

2.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北宋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人们无不赞誉绝妙,甚至有美称宋祁为“红杏尚书”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  相似文献   

3.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① 皱波纹迎客棹②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①彀 ,音“g惏u” ,一种绉纱。②棹 ,音“zh劋o” ,船桨。客棹指客船。③爱 :吝惜 ,吝啬。【新读】正如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之美称 ,宋祁被誉为“‘红杏枝头春音闹’尚书” ,也有称“红杏尚书”。然而《木兰花》一词字字珠玑 ,又岂止一句独领风骚 ?细细咂摸之余 ,可谓满口余香。词的上阕写东城之景。“渐”字用得极是传神 ,它是一种期待 ,在时间的推移中写出了一种期…  相似文献   

4.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赏析:此词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上阕描绘春日绚丽的景色。"东城"句,总说春光渐好;"縠皱"句专写春水之轻柔;"绿杨烟"与"红杏枝"相互映衬,层次疏密有致;"晓寒轻"与"春意闹"互为渲染,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阕直抒惜春寻乐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正>"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春天来临,官至工部尚书的宋祁好不惬意,他出得汴京城,来到东郊,春花新蕾,赏心悦目,让他感受到春天的景色是那样美好:湖面上,泛起绉纱般细匀的水纹,波光粼粼,迎着游客的画船,微带着寒气的晨雾,似有若无地笼罩着嫩黄浅碧的春柳,摇曳生姿;旭日东升,朝霞淡抹,枝头上怒放的红杏,随着春风轻轻摇晃,娇媚多姿、生机勃勃,搅动着盎然的春意。平日抱怨人生的欢娱太少,既然如此,又岂能过分看重金钱,不珍惜这难得的短暂欢乐?不如举杯遥劝西去的夕阳,请它慢些归去,让余晖在花丛中逗留一会儿,让快乐更长久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玉楼春·春景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万物逢春而发,似乎寻常百态。偏偏四季之中,春季蓬勃最是细腻,往往能触动词人的心弦,引发一阵"春愁"。乍暖还寒,令词人难耐乍喜还忧的愁绪,因此兴发朦胧的落寞情绪。仔细推究,  相似文献   

7.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辍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宋祁(998一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予京,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人,后迁住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大约在他30岁左右,即宋仁宗赵桢在位时,他中了进士,步入官场,曾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并同欧阳修会修《新唐书》。他的诗大多散侠,今存《宋景文公长短句》仅六首,一般都是抒发伤春的愁情和追求欢乐的情绪,但语言工丽,描写生动。  相似文献   

8.
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关键是对鉴赏术语的把握,哪些是常用的的鉴赏术语呢?历届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修辞手法(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例:1.2004年全国乙卷:“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闹”字是拟人手法,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2.1993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0.
闹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宋祁在《玉楼春》中的名句。  相似文献   

11.
百期寄语     
“东城渐觉风光好,?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一年,在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我们《台州师专学报》悄悄地迎来了她出版一百期的日子。也是在这美好的时期,台州师专进入了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更上台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落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十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题记刚刚抖落酷寒的冰雪,蓦然间,春已穿越了逼人的寒风,张开它那绿色的翅膀,降临于人间大地,带给人们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期盼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从此,杏花怒放的江南与骏马驰骋的塞北都留下了春的足迹。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雨又润塞北漠。于是,在春那一段段足迹旁,多愁善感的迁客骚人们留下了一篇篇春的感悟——“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鲁迅忧国…  相似文献   

13.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14.
宋诗名句多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这两句词描写春天的绚丽景色,绿杨笼烟,晓寒微侵,红杏竞开,春意盎然。“闹”字用得尤其活脱,巧用通感,描绘出红杏枝头百花竞放,争奇斗妍,蜂蝶争飞的蓬勃春光,使人好像听到春的呼喊,春的歌唱,视觉感受沟通了听觉感受,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把美好的春光写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这一名句而获“红杏尚书”之美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天仙子·送春》。这两句写春天的夜景,夜色降临,池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地…  相似文献   

15.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17.
名句赏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注释:烟,指雾气。春意,春天的气氛。句意:在雾气缭绕的绿杨林外,清晨的寒气不重,红艳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正浓。说明:语出宋代宋祁的《木兰花》。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词意艳丽可爱,历来为人吟玩不释。词人善于用听觉写视觉,以动写静,“闹”字一落笔,顿觉枝头繁花簇簇,蜂旋蝶绕,春意盎然。宋祁被称为“红杏尚书”,当之无愧。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释:过,飘过。句意:庭院里月色明亮清澈,无数的杨花飘过却没有一丝影子。说明:语出宋代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这两句虽然仅仅写了月色、杨花…  相似文献   

18.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宇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宇,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评论说明新颖独特的字眼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韵味悠长的境界。所举两例句分别出自宋代词人宋祁和张先的词,是两位词人的得意之作,神来之笔。当时,甚至以“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和“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作为他们的雅号。这两首词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20.
宋祁的这首词,表现春天城市的游乐生活.有明显的商业市井色彩。这从“毅绉波纹迎客棹”的“客棹”中可以看出,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作者也很注意表现春光的美好,突出气候的特点:一方面晓寒还在,一方面绿杨已经笼炯。作者精心地把这种乍暖还寒的风物,组织成一幅图画,把晓寒放在绿杨之外。加上一点雾气(烟),让画面有层次感。想来.这一句费了作者不少心力,但是并没有在后世读者心目中留下多么惊喜的印象.倒是下面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轰动一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红杏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