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解决医学院校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注重工科基础、弱化医工理念”问题,以空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别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补充性实验教材建设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性、系统性的完善。项目化教学的开展,有望实现“医工”特色教学,为医学院校背景下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具有鲜明医工融合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综合运用理工科的技术手段解决临床需求。医工融合式“医学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为背景,以工程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勤于观察、精于思考的医工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为形成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理工科与医科知识的进行叠加,而且要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发挥1+1大于2的效益。"医工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医工结合",到"医用导向型",再到"医工融合",使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优化本课程原有的课程体系,改进并完善教学内容,课堂学习采用PBL模式,利用学校与医院和相关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医工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中的实践实验教学,让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设立,标志着工程对医学的支撑已经从早期的“医工交叉”“医工结合”的层次步入了“医工融合”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健康中国2030”,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的国际化医工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的医学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体量大等特点,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突出医工结合特色、部分章节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重视实验教学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措施,开展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建设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工》2014,(6):44-44
5月21日,天津大学首届“北洋求是学术论坛”开幕。香港大学神经工程与临床电生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学者讲座教授胡勇应邀做客天津大学,为学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医工格物致新知——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8.
"医用导向型"培养模式是"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创性应用,而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则是该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针对医疗卫生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结合实验中心的建设情况,本专业确立了"医用导向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了"医工融合"式的教学体系,并探索了分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美燕 《教师》2023,(26):111-113
机器学习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并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文章立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际,提出基于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基于医工结合的理论实践知识学习和基于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三个版块。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够掌握机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机器学习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提出了分阶段、重实践和考核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极具特色的医工结合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所需康复医学、工学角度出发,通过“医工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改革设计,探索如何利用滨州医学院的康复医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及附属医院现有知识、仪器和临床资源,通过“医工融合”课程改革、多导师培养、科研项目培养等举措拓展本专业学生的视野,结合实训基地和产学研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点,推动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北大医工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及“宽口径”、“厚基础”、“强交叉”、“个性化”的特点与整个学校的学科文化及人才培养取向存在着同构性,“小内核+大网络”的医工本科专业组织形式能够有效保持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上的灵活性。面对流动着的不确定的培养资源以及拥有资源的支持单位的松散联结,高质量的资源聚合机制是维持人才培养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同济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建国后为教育部直属院校,1995年实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她先后与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及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成为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经,管诸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作为国家正式批准立项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同济大学正在实施“依托传统优势,开拓高新科技”的学科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医工结合,文理交融、特色鲜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现代大学!  相似文献   

14.
医工交叉专业重视"厚基础、重实践、善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突出生物学、医学与工程的融合。对于医工交叉专业的学生,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于这类专业的学生,交叉学科的新特点对免疫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面向医工交叉专业的学生,免疫学的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专业实践、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实现免疫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逐步深入,凸显医工交叉特色,探索出医工交叉背景下免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同济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建国后为教育部直属院校,1995年实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她先后与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及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成为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经、管诸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作为国家正式批准立项的“21 1工程”建设高校,同济大学正在实施“依托传统优势,开拓高新科技”的学科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医工结合、文理交融、特色鲜明、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6.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是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背景,结合当前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科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展开讨论。结果认为,以科创竞赛主题为教学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先导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证明,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BME)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多而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略了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从“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挖掘相应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资源,通过与知识点的融合与穿插教学,将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融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关水 《教育教学论坛》2012,(26):140-141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现代生物医学发展与工程学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该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华中科技大学自1997年起系统地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在原有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系统开设了“应用光子学基础”、“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医学工程”、“显微光学成像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并配套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该专业毕业生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工作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同时,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建设还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促进了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目前国家大力促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下医学领域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以工科为基础开展"医工融合"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医工融合"面临的困境。此外,以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专业为平台,以医学为应用载体,通过分析设置"医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加强大学与医院及相关企业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医工融合"特色新工科人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