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因论是关于文化之间传承、进化与变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因而翻译理论遵循着模因论的发展轨迹。翻译模因论为中国旅游文本的英译引入了信息复制的模式,打破了不同译论之间的壁垒,为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基础,从基因型翻译模因和表现型翻译模因两个方面研究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旨在忠实、地道地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4.
翻译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学翻译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成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简要分析了翻译在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英译面临着各种问题与不同程度的困难。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本、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视角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客家博物馆的汉语文本英译承担着客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客家文化走出去的责任。调查表明,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视角解析此博物馆中部分汉语文本的英译,三明市客家博物馆中部分汉语文本英译存在拼写、单词字母大小写不规范、死译、错译、语法错误和零翻译等语言维转换错误,文化维转换错误及交际维转换错误,并不是在生态环境中翻译的结果,没有健康体现翻译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翻译理论,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该文简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立论基础,重点综述了“生态翻译学”在应用文本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译在软新闻汉译英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进行了大胆编译(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教效应的刻意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0.
略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翻译中的难点。探讨了以异化原则为指导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一些策略: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意译以及释义,同时还需考虑文本类型和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中,不但要考虑源语的语言特点,更需注意目的语的语言特点。汉语作为非形态语在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汉语四字格以其巨大的优势在英译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源语出发,列举了英译汉中使用四字格的基本英语文本类型。从目的语出发,归纳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特殊类型。并就翻译中使用汉语四字格须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匆匆》是现代杰出散文家朱自清为人所熟知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此次研究尝试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朱自清的《匆匆》及张培基的英译文本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旨在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揭示《匆匆》的主题和哲理意义,以此帮助读者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审视译文质量,同时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散文解读和散文翻译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亲属称谓是世界各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集中体现不同文化在家庭观点乃至社会特点方面的异同。汉英民族分属不同的亲属称谓制度,亲属称谓具有明显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以及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含义和语用特色给汉语亲属称谓的英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文章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汉语亲属称谓翻译的主要问题,归纳出六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希望借此推动对亲属称谓及其翻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译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不同的汉语典籍翻译译文为分析文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以期能为汉语典籍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从而减少文化沟通方面的失误和文化负迁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传递,使汉语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研究小说《二马》中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手动提取原文中的汉语文化词汇及其译本中对应的"翻译",形成平行语对并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发现,译者使用到了八种翻译方法,总体上倾向于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选择主要受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内语境的制约。此外,汉语语言系统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词汇的英译。  相似文献   

16.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出现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使用频率很高。分析"使"字句的英译,不仅是语言本体研究的需要,同时还有利于我们克服日常表达中的中式英语。而且,"使"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研究其翻译策略,对于提高各类外宣文本的英译质量和对外传播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实义词、第一人称代词"we"以及情态动词等典型词汇应用的角度切入,并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对照,分析2000—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及其文本效果,即英译文本所塑造的关于说话主体的看法或印象。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中,高频实义词和we的应用成功描写了中国政府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和积极有为等特征。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所塑造的关于中国政府的上述印象是译者翻译策略与方法应用和中国政府的作为等因素影响的产物;《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应当尽量少用高量值情态动词和无主句,以缩短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8.
探讨汉语的九种句型的特点及英译方法,掌握汉语各种句型的英译规律,是翻译的基本技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及重组。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浅析翻译的创造性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五个特性才能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何慧珍  卿倩 《英语辅导》2014,(2):161-164
本文基于汉语与英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性、译者个体审美注意力的区别性,以李白的《静夜思》为研究文本,通过对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用以探索语言本身以及译者个人审美注意力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知,借以说明翻译欣赏应超越“对”与“错”的局限,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正是个体独特价值的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