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直觉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可能瞬间消失的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而直觉是每个人出生以来就拥有的一种“天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这些“天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是以初中人教版数学为例,对教学中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编辑信息选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人们感知,认识事物的起点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潜在指导,因此信息的选择对人类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编辑对信息的选择是信息利用过程中理性的融入,编辑主体对信息的能动的选择方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其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和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兰芳 《考试周刊》2010,(42):225-226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经历了模糊概念、模仿尝试、理性思考实践几个阶段。本文针对音乐课应如何做到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围绕音乐而展开;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同时做到让学生从音乐活动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情感上得到音乐美的陶冶,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理想和信念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既同理性认识相联系,又同非理性认识相联系。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想、信念是理性的;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接受的理想、信念就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李杰 《文教资料》2007,(12):118-121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以声音为载体,而声音具有瞬间性、抽象性,所以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感性的学科,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也总是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感觉,理性被排斥在音乐艺术之外。而音乐意象处于音乐艺术的核心地位,它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文章从音乐意象是音乐艺术的核心与基石出发,讨论了音乐艺术是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艺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过程就是主体音乐意象形成和展开的过程。因此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数学,数学是情感的音乐。  相似文献   

7.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及情感、意志等一条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科技意识,是人们关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活动的认识和情感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但意识又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此,我们从对学员进行以下科技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作文审题的正确性和立意的新颖性,是构筑在平时的“厚积”和临场的“薄发”上的。“厚积”.既体现在理性思辨和文学修养上,又显示在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上。“薄发”,基于平时的艰苦密炼,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冲锋陷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进行作文审题时.如果我们认识到作文题所给材料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寓意,并透过现象把这种认识有机地迁移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上,就顺利地越过了审题这道门槛。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美的产物,它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它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体验,是指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音乐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拨动人们爱美的心弦,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文艺创作的理性自觉阳洁文艺创作是一项需要激情与想象的活动,它常常越出理性思维的轨道,产生出令作者也始料不及的结果来.这类现象的例子在文学史中举不胜举.这种现象引发出关于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文艺创作是否存在理性的指导,是否应该有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音乐的理解认识是指 :运用理性思维对于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心理活动。它一方面表现对音乐形式的认识 ,这主要是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以及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 ,具体的是通过对基本乐理以及和声、对位、配器、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它将使音乐欣赏由初级的感性阶段进入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 ,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由于音乐的题材、体裁、种类的不同 ,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审美客体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王冀生教育是通过传递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思想观念,就是人们对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比较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其核心是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因而是一门非常抽象而又神秘的艺术:它能直接激起生命的活力,激起人们的情感,拨动人们的,心弦.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深刻体验的态度。音乐是无言的,又是有声的,有声是在于它是用音乐述说,无言在于它没有明确的语恚,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世界性语言.鉴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在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活动时,应谊首先探讨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勘单位全面推行队长承包经营责任制,职工教育出现了短期行为。短期行为是承包经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暂时现象,它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特别是承包经营集团认识的提高而逐渐消失。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职工教育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课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感知音乐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听音乐与讲解同时进行,容易影响相互的感知;先听讲解,再听音乐.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及对抽象音乐的费解;而单调的听说活动,又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欣赏的效果。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把音乐欣赏课与电教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因此,人们凭借语感不但能解决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能解决复杂的语言现象。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直接凭借的是语感,而不是直接凭借语法。学了语法觉得对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太,原因在于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语感培养相分离。因此,语法教学必颁和培养语感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是语法教学要为培养语感服务。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康德把"自在之物"看作是不可认识的,因而康德是不可知论者。本文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无论从认识的对象还是从认识能力来说,世界永远存在着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通过先天形式认识到的是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应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人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带有主观性、主观成分,因而所认识到的东西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康德称为现象或表象。康德提出的理论理性所追求的最大统一体:灵魂、世界、上帝,以及实践理性所追求的以自由意志为根据的无条件统一体"至善":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虽然是"自在之物",但却是人们思维的对象。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理性     
认知科学奉行科学主义原则建构的推理模型是“纯粹理性”模型,这类模型以理性标准来衡量认识的合理性。但是人们实际面对的是一个无序的世界,人的实际推理活动具有模糊性、开放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人们实际的推理情境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情境,因此认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合理性,而是具体的合理性。基于这种认识。生态理性模型充分考虑了自然情境结构的多样性和人类的时间、知识经验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以具体情境下认识形式的结构与环境信息结构的适配性或对应性作为认识合理性的标准。与理性标准相比这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但在自然推理中这样的标准就足够了。生态理性模型从观念上为认知的整合研究确立了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光本性的认识,始终存在着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两种学说相互妥协的结果.在解释一些现象如干涉和衍射时,人们就用波动说去解释,而对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就用微粒说去说明.这种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观念上确实叫人们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地把波动和微粒统一在一个模式下.本文正是从这一出发点来探讨光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