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青海湖锢囚锋造成的大到暴雪特征,做好降雪天气预报,减小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灾害。利用常规气象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6年3月21~23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初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雪,伴局地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时间长,范围广,相态复杂,降温幅度小;②此次过程中,高原涡与短波槽是此次大到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500hPa蒙古冷槽东移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与高原涡东移向北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产生了此次大到暴雪天气;③西路柴达木盆地冷空气和东路从河西走廊东灌进入青海东部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的青海湖锢囚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地面辐合线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7)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实况天气资料及咸阳机场雷达资料,通过分析2016年8月2日机场低空风切变过程得出:此次风切变主要是由于阵风锋造成,阵风锋出现在对流云前沿,并且改变了风向和风速;机场雷达能够较好的确定阵风锋的形态、位置、移动方向、速度和影响范围;阵风锋天气是在500h Pa副高边缘携带冷空气配合底层水汽辐合,及对流不稳定的触发机制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16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出现了一次短时大风降水低能见度天气过程,文章综合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图等常规资料分析发现:绕高原东侧东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天气过程提供了必备的水汽;张掖机场16日早上处在冷槽前暖舌后,槽后冷区明显,后倾斜压和槽附近气流的辐合造成位势不稳定;河西走廊地形狭管效应加强了近地面冷空气的迅速入侵和冲击,是大风的成因以及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外推法对河西地区冷空气的东移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文翀 《科技风》2013,(17):188
利用地面观测和卫星、雷达等相关资料对2012年7月1日至3日出现在南京的多次短时对流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梅雨期间准静止锋造成的降水,小股冷空气活动对降水区中的对流系统发展有着加强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小幅震荡对梅雨期的对流过程有着密切影响。最后,本文也根据当时的趋势预报发布与保障工作完成情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1,(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冬季金华市连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环流形势不属于典型的欧亚阻高型及北方大低涡型,北方冷空气输送主要依靠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前偏北气流。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低纬南支槽异常活跃,槽前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空气与脊前偏北气流输送的冷空气在金华市上空持续交汇形成切变线与锋区,造成了金华市异常连阴雨天气。而当南北支槽同向叠加,低层冷暖空气对峙形成准静止锋时,降水达到最强。  相似文献   

9.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江苏省金坛市自2013年2月18日至2月19日出现了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看,我地处于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我地有西南风低空急流,本次过程是由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来看,金坛的降雪较大时段有两个,分别是2月18日22时至24时以及19日02时至04时,本次暴雪过程的云系是较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云中的回波最高值较高,部分云区有对流性特征;云低层液(固)水含量较高,水汽含量较充足,这些是出现暴雪的原因之一.从天气雷达速度图分析,零速度线变为“S”状,说明了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出现了暖平流且近地面是反气旋流场;在降雪期间,雷达速度图出现了“牛眼”的结构,该结构表明风离雷达中心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降雪的后期,速度图有“V”型,即近地面层是东北风,而高层已转变为西北气流,表明受冷高压南下的影响,云带开始南压,标志着我市降雪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t639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13年8月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分析了暴雨的落区,强度等。结果表明:高空低涡的强度与地面锋辐合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高空低涡越强地面低压容易发展,从而导致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高空冷堆和低层暖湿气流对本次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大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日本葵花8号卫星资料、微波辐射计和激光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14日呼和浩特市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卫星云图特征、微波辐射计特征、激光雷达参数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是在低层形成偏南风急流和偏东风大风速带两条水汽通道,并且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机制下,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的降雪天气,在水汽图中干涌边界向冷涡中心伸展代表了冷空气的势力强盛,微波辐射计中近地面层的水汽含量变化对降水的起止时间有很好的指示,V-3θ图中的超低温层的存在预示天气将发生转折性的改变,低温层深厚维持,对冷空气中能量的下传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激光雷达数据显示污染边界层的迅速降低预示降水即将开始,而其缓慢的升高也表示降水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2-3日全区大部分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温天气。文章从环流背景、500hpa温度平流和24h变温及地面3h变压情况、以及物理量场分析了此次降温天气的成因。根据分析得出:此次降温主要是因为南支槽的温度槽过境时和咸里海附近冷涡加强东移南压过程中分裂短波槽携冷空气东移南下高原引起的降温,同时也有积雪融化和晴空区辐射带来的降温。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17日,广东省受切变线和锋面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此次天气过程风力极大、灾情严重、局地特征明显,以佛山市受害最严重。通过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分析,高空涡槽和地面气旋是此次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西北气流合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辐合上升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 FNL1° ×1°再分析资料,对给内蒙古东南部造成区域性强降水的影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西风槽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是台风北上的重要原因,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与台风暖湿空气结合造成赤峰北部的对流性天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一方面上升运动加强,另一...  相似文献   

18.
田成娟  朱平 《青海科技》2010,17(5):61-6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晚发生在我省东北部的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与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我省东北部交绥是导致我省东北部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PAS系统的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日本传真图、NCEP等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回波图,对2012年2月23日丽水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发现:持续而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高空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上升运动比较强烈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是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热力、动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前都有较好的配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利用高空和地面等常规资料、满洲里区域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及满洲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局地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客观反映强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纬度低槽后部冷空气和沿副热带高压北上的暖湿空气共同影响造成;雷达基本产品中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以及导出产品中风廓线(VWP)、风暴追踪信息(STI)等对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