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因论著《创作家与白日梦》而轰动文坛,他认为创作家的白日梦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是与当时的印象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场合相关连的。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现在创造了一种未来的情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它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作幻想,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踪迹”。①可见,作家的白日梦首先需要一个诱发或刺激其愿望产生的现时事件,并与相关的早期经历相联系,从而进一步展开对未来情景的…  相似文献   

2.
<正> 据说一部创造性文学作品的产生大致都要经历如下过程:现实生活(或环境)激起了作家的创作欲望(或冲动),他们把过去的生活体验通过现实的生活素材,辅助以合理的想象(艺术加工),方产生出反映作家愿望(当然也反映历史和社会真实)的艺术作品。这种愿望和幻想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他并且编排了一个形成白日梦的时间序列——愿望利用一个现实的场合,按照过去的样式,来设计未来的画面。这一程序是否符合创作规律,先不忙结论,但据笔者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甚至第一流的作品的创作的确反映出这个程序。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把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其文论观点主要围绕作家创作的原始动机、文艺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展开,由此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文艺是力比多的升华、作品是经作家改造的白日梦等著名论断。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他开拓了文学研究的崭新视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都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把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其文论观点主要围绕作家创作的原始动机、文艺的起源和本质等问题展开,由此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文艺是力比多的升华、作品是经作家改造的白日梦等著名论断。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他开拓了文学研究的崭新视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都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是作家的无意识,由他的自主情结所主宰,而创作的内容大都与其童年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都是人类原型的表现,任何一种原型都有人类命运的碎片。原型的表现为儿童文学形象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深度。儿童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作家的白日梦,是儿童愿望的达成,而象征的方法就是造梦的方法,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对20世纪作家面貌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方向性的。他关于作深层无意识创作动机的研究,他的性欲升华说和作家白日梦的解析,揭示了诗人心灵的黑暗的隐蔽处,释放了隐蔽在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潘垛拉的匣子”,彻底击碎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诗人头上的神圣光环,彻底撕破了人类的体面和文学诗意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弗基人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章,尽管有种种不足、缺陷、偏颇,但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潜意识心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实为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端。  相似文献   

8.
梦及梦境探索是个亘古不变的人类永恒主题。迄今为止,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仍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梦的经典教科书,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分析,解读了影片中的时间效应、梦中梦、阻抗及其他象征,深刻揭示了"梦是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演"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梦是心理活动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通常受潜意识的支配,但梦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弗洛伊德认为,梦就其实质来讲,都是愿望的满足,表面看来不体现梦愿望的梦,从本质上讲仍是愿望的满足,只不过是经过了伪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梦的基本目的不是经过伪装满足欲望,而是恢复心理平衡。阿德勒把精神分析引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认为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科学的梦境解析,不仅可以从梦境中检索出反映一个人现时心理状态的情绪信号,而且通过倾听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或被抑制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生活、理想和这个五彩的世界有着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本文运用学生梦的这一特殊资源,从解读学生梦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及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梦来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结局充满了喜庆色彩:最终喜结两段良缘,似乎既满足了读者,也达到了作家的意愿。然而,作家在作品中达成自己的愿望时,真的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吗?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改装”的精神分析角度入手,揭示《傲慢与偏见》结局的具体达成方式与该小说中心思想的不符现象,以及该作品中作家隐藏的另一愿望的达成,从而探讨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遭受的来自内外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用弗洛伊德解析梦的理论解释了七十回本《水浒传》即金圣叹删节本的结尾处卢俊义做的恶梦,认为应该是卢俊义的一种愿望的达成,是卢俊义固有观念的再现,也是卢俊义在梁山生活的精神状态的展示。通过对卢俊义所做的梦的分析,观察他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梁山人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1969年,罗伯特·威尔逊创作了戏剧作品《弗洛伊德的生平与时代》,以致敬和缅怀伟大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文以此细节为思索,通过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关于"童年经历"、"白日梦"、"心理治疗"、"力比多"等相关理论与威尔逊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与揭示出两位大师对于人类精神领域探索所具备的共通性,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直接体现或间接暗合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小说的主角、女人、其他人、观察视角、“预感快感”的性质等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白日梦手法的内涵。“把白日梦直接作为小说内容”、“形式上受白日梦理论影响”、“创作手法潜意识暗合白日梦理论”、“白日梦是一个创作原型”、“作家与读者构成白日梦系统”营造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白日梦手法运用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因愿望而起。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古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红楼梦》到《品花宝鉴》,这些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叙事方法,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梦"的因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品花宝鉴》中各式人的"梦",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则在梦中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与精神病的白日梦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都是潜意识的显像、是现实生活缺失的补偿。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庄周梦蝶这一寓言,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哲学对生死、生命、宇宙的思考,表面上似乎已经达到逍遥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深层心理上却流露出对人生有待、生死无常、生命不能达到自由本真发展的无奈.借梦中物化的形式加以宣泄和补偿。  相似文献   

20.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