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分析弥尔顿代表作之一《失乐园》中魔王撒旦与上帝的对抗,探究背叛者撒旦的英雄气概。撒旦的这种反抗映射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现状以及诗人本人对于革命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3.
撒旦是弥尔顿《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撒旦是个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反叛英雄;另一方面,撒旦被认作是一个诱惑人类堕落、彻头彻尾的恶魔。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宗教信仰、革命事业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撒旦并不是单一的英雄或者恶魔形象,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撒旦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是西方"上帝"的敌对方,属于所有"罪恶"的化身。在《失乐园》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化了撒旦的"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失乐园>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史诗,也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一生中最杰出的诗作,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借用圣经故事用史诗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演变和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变革斗争,全书共十二卷,描述了撒旦反抗上帝战败后设计复仇,偷入上帝制造的伊甸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以致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乐园,开始沉沦的故事.诗篇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将撒旦和亚当、夏娃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也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失乐园>艺术地反映了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思想.这部洋溢着资产阶级革命战斗豪情的史诗,不仅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曲赞歌,也是17世纪欧洲诗坛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7.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8.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出的《失乐园》可谓是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然而,弥尔顿《失乐园》大篇幅地描写撒旦,其原因在于向读者阐明一个事实:撒旦是恶魔,撒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晚年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入手,探讨其在人物形象创作方面的自主性活动.弥尔顿在晚年作品中先后塑造了三位悲剧英雄形象:撒旦、耶稣和参孙.这主要是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的诗人有意无意中抒发内心的苦闷、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坚定信念的自然情感流露所致.  相似文献   

11.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邪恶原型,约翰·弥尔顿在其史诗巨著《失乐园》中创造的撒旦英雄备受学界争议。然而,通过运用聂珍钊先生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父亲的教育模式、求学游历阶段对剑桥教育制度和模式以及教会桎梏的种种不满,并且剖析所有这一切最终所导致的弥尔顿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证实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撒旦英雄形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魔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统上我们通常把它单一地理解为上帝的时立面、恶的化身、人类罪恶的诱骗者,然而从人学的视角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魔鬼”的存在,纯粹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具有意义的,魔鬼既是人的本我的体现,又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从魔鬼与上帝的关系、与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并且以精神分析学、文化学、政治学为不同的切入点,才能认识到魔鬼这一艺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4.
The motive forces of literary cre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Milton experienced great losses during his lifetime,which produced deep infl uences on his poetic writing.This thesis,based on Freud’s"repression"and"compensation"theory,analyzes Milton’s psychological state in the creation of Paradise Lost,aiming at exploring infl uences of the poet’s experience of loss on the creation of Satan in his masterpiece.  相似文献   

15.
《圣经》福音书里残暴的总督彼拉多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成了虔诚向善、令人同情的骑士;魔鬼撒旦也成了维持正义、维护人对上帝的信仰的公正法官;为人类受难的基督在此则似乎是一个坚定个人信仰的人.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坚定对上帝、对宽恕与爱的精神信念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就是要给道德败坏、陷入价值虚无和信仰危机的深渊的人们指出一个精神路标:至善、宽恕和爱的体现--上帝,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相似文献   

16.
肖邦在《德西蕾的孩子》中借用圣经中上帝与撒旦冲突的神话原型人物形象,将美国南方白人与黑人分为宗教意义上的两大敌对阵营,传达出她宗教外衣下的褒奖白人、贬低黑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可以说该短篇小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为奴隶制辩护的种族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一部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小说,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气氛.对该作宗教意识的解读,是探讨作品主题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8.
陈玉伟 《海外英语》2012,(1):189-190
John Milton’s "On His Blindness" is one of his renowned sonnets,which takes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style and theme."On His Blindness" was always regarded as the one that reflected Milton’s life and illustrated the heavy influence of Puritanism,in which Milton presented his calm attitude toward the blindness and deep reverence for God.However,if it is read between lines,more ideas about Milton’s confusion and latent complaint will be felt.This paper will adopt the idea of close reading of New Criticism to analyze what has been missed and misread through years in John Milton’s "On His Blind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