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山水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  相似文献   

2.
贵曲“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板滞,而着力在曲折翻腾上下工夫。古代诗人、文论家有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贵曲折斡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贵曲者,文也。”(袁枚《随园诗话》),“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王遗山),“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黄山谷),“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司空图在《诗品》的《委曲》一则中  相似文献   

3.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升格导语]清代学者评论《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记叙文一般是800字左右,文章并不长,所写的事情也不太复杂;但如果处理得好,借助情节的运行、发展及陡转,或叠加使用误会和悬念等手段来兴起波澜,就能使这种“绝句”类文章产生出波澜起伏而又耐人寻味的变化美。  相似文献   

5.
古代作者,行文贵曲折有姿。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并引诗为证说:“‘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洵知言也。”(《随园诗话》)梁章巨在《退庵随笔》中也说:“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袁简斋亦言: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虽是戏言,亦是有致。”特别是古典小说家,更注意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引人入胜。茅盾同志在论《水浒》的结构时,曾经谈到其情节结构的特点:“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并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指出“故事一开始就指出了那个决定林冲命运的问  相似文献   

6.
沈括的《雁荡山》今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这篇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周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另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此时尚未有名”中的“名”,课本未注,不少注译分析的文章解其为“名字”、“名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学参考书》)即译“此时尚未有名”句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扬州师院中文系语文教学备课手册编写组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备课手册》则说:“直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载有范守纲同志的一篇文章《巴金谈〈灯〉》,介绍了巴金同志对语文课文《灯》的一条注解的看法。巴金认为,《灯》的一条注释,“[山的那边]暗指革命圣地延安,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注得“太实了”。他说:“结尾处‘山那边’就是文章开头的‘在台边,傍山建  相似文献   

8.
吴伯萧同志的《猎户》是1962年写作的访问记。这篇写人的散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值得玩味的地方颇多。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古人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由于吴伯萧同志深知此理,因此,《猎户》的情节安排,才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即点明题意:“正是大好的打猎时期。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  相似文献   

9.
开栏语:同样的布料,如果剪裁得当,款式新颖,衣服成品就会招人喜爱;同样的材料,如果布局精巧,参差有致,文章必然会抢人眼球,夺得高分。“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构思中考作文之时,考生不妨化直为曲,运用悬念、抑扬、误会、对比、倒叙、突转等方法来优化结构,强健“骨骼”,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妙。唯此,我们的作文才会曲折生姿,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0.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或曲径通幽,或出人意料,或如春风拂水,涟漪荡漾,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所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文章的情节设计或结构安排上,最忌平铺直叙,像流水帐似的。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过,“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把情节写得曲折、跌宕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施正江 《学语文》2007,(1):20-20
我们常说:“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重新解读《六国论》一文后,我要说:“一字值千金,只为太用心。”作者苏洵在这篇文章中不只“议论锋利,纵横跌宕,恣肆汪洋”,而且太用情、用心,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文章开篇即以“弊在赂秦”点明中心论点,由于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所  相似文献   

14.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多数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面对一个话题,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呢芽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诗文者贵曲”。换言之,文章只有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文章的波澜起伏、曲折变化,当然要靠事实本身的曲折变幻来完成,但如果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变直白为起伏,改散漫为凝练。如何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呢芽穴一雪巧妙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指在文章中故意巧设疑团,推进情节发展,以引起读者期待、关注的一种方法。这种写法,常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相似文献   

16.
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称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然而,也许是塔里木河流域那块土地太广袤了,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也就造成了课文中对那个环境下特定事物的表述上出现了些许差错。虽然如此,作为教科书,这也是不应该出现的。为此,本文特予指出并作分析如下:一、罗布泊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开篇第一句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后文中又叙述说:“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  相似文献   

17.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责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8.
清代点评家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要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所以,要使文章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就要打破常规——要写美先写丑,要写易先写难,要赞扬先贬抑……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这种“抑扬结合”的手法,会使你的作文变得峰回路转,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感受小说摇摆的情节.2.学习情节摇摆的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相似文献   

20.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