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 (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 (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三所高校21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就民族认同、自尊与自我认同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民族认同能够预测自我认同的水平,且通过自我认同影响着自尊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666名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问卷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宗教认同能显示正向预测自尊水平,并且通过自尊对抑郁—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宗教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宗教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包含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小学儿童民族认同问卷》对三至六年级610名新疆小学儿童的民族认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民族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发现,新疆小学儿童民族认同的总体表现是积极和正面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儿童对本民族的认同表现为低、中年级段呈下降趋势,高年级段呈上升趋势;儿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表现为三至五年级呈上升趋势,五至六年级呈下降趋势;在本民族认同上,不同民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中华民族认同上,汉族小学儿童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即使是同一少数民族内部,由于采用不同的语言授课,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自我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②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③民族认同的排他性受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个体认同发展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问卷,编制了民族认同量表。以1101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本量表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探索、肯定和确认,相关指标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很好地测量了民族认同一般、核心的成分,可以比较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民族的认同状况,本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6.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主流化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以及消极的民族认同等三方面;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汉族朋友的数量、学习汉语的时间、父母的民族身份以及汉族的接受性等影响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除了消极的民族认同与整合的化适应策略之间不存在相关外,民族认同的其他维度与化适应的其他维度之间都存在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但也存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民族认同观念弱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可尝试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本表现。超越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对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加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道德教育,使爱国主义的热忱成为每个公民主体成为发自内心的追求与自觉,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升和强化中国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