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地区459名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研究发现: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三个因素,其民族认同在5点计分中处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程度,有着较好的民族认同。影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年级、教学模式、汉语学习水平和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7.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8.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9.
此研究运用基于项目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群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文章分析了维族学生参与者对于"中国人"、"维吾尔族"和"中华民族"3个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说明作为符号建构过程的维吾尔族学生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章最后建议,在实践中建构各族群的共同政治认同的同时,需要促进各群体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保障各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流动;此外,在多民族传统下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认同基础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国民共同的品格、文化抑或理念等属性,避免过分强调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而导致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特殊化"、"唯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以公民意识为视角进行文化认同培育是处理新疆跨界民族多重而又复杂的各种认同关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加强对新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构建国家精神疆域,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和新疆跨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正确处理新疆跨界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非法移民给其输入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人口安全及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未能得到学界足够重视.非法移民对人口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无序增长、人口素质下降两个方面.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非法移民,以同一跨境民族的非法通婚类型为主,他们对本民族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是促成非法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冲突关系,对国家认同感的淡化、模糊并非由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而往往来源于非法移民及其家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不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调查了白族高中生在三语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西方文化认同情况。通过对大理市某高中的高三白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白族学生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同时,对西方文化认同度较低,说明西方文化对白族高中生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未产生威胁。然而,白族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认同高,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本族文化的传输和教育,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但也存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民族认同观念弱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可尝试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取甘肃南部某县城一所高中学生123名,探讨回、汉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的关系,被试完成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等测量。采用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回、汉族高中生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民族探索方面,回族高中生得分较高,并存在显著差异;回、汉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能够预测自尊的水平,并且国家认同的预测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少数民族更为重要。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后就能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在10岁会出现民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现象;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重要联系;影响民族认同发展的因素有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父母与同伴的种族(族群)态度、家庭社会化、群际接触等。国内研究者应该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民族认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族际互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9.
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南6个少数民族1202名6-14岁儿童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少数民族儿童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并不高,各少数民族儿童间对民族文化认同程度的差异较为显著。(2)总体趋势表明,随着少数民族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随之增加。(3)少数民族儿童已具有对民族文化的识别能力,而且随着少数民族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民族文化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