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2.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3.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4.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刖双足,世人嗔怪厉王、武王不识玉。其实,和氏献的并不是玉而是璞--含玉的石头,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才得其玉--和氏之璧。璞打磨才会成玉,木受绳才能挺直,怎样使作文材料之璞变为作文材料之玉呢?用思维之石打磨,借智慧之剑雕琢,让陈材着色,叫旧料翻新,必能化平凡之木为神奇之材。  相似文献   

5.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6.
和氏璧之谜     
许多关于“和氏璧”的文章认为,和氏璧即昆仑山上的和田玉。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名闻中华。那时,今日的新疆和田与当时的周国都城镐京,路隔万里,山高水险,尽管有穆天子西游之传、西王母献玉之说,但仅传说而已。真正打开西域通途的时代要到西汉的张骞之后。因此,说和氏璧出自和田,难以令人置信。其实,此璧不出自“昆冈”的和田而应是“荆山之璞”,即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的板仓坪、阴谷峡一带。据《韩非子·和氏》等书记载:“楚人和氏得璞楚山中。奉而献之(楚)厉…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8.
有则故事我始终难忘。可能它与我生平有关。楚人和氏于山中得,急忙奉献厉王。厉王使玉匠相之,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厉王以欺君诳上罪砍去和氏左足。厉王一死,和民又将贡之文王,结果又被剁去右足。可怜的和氏终日抱哭于山中,把眼睛都哭瞎了。直到武王即位,和氏所抱之才被钦认为玉。记得初闻此事,感叹之余也曾责备:有玉怎不懂自用,何苦献与他人招来横祸!及至后来始明白,如此愚蠢者并非和氏一人,和氏老乡屈原大夫不就抱玉自沉于汨罗江冰凉的水流中么!不过这段老掉牙的古旧,如今看来确有许多值得推敲发微之处。首先,…  相似文献   

9.
漫说“和氏璧”的下落●张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未雕之朴玉)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两只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  相似文献   

10.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恸哭于荆山下,乃至泣血,楚文王奇其事,命玉工剖石,果然得玉,遂起名为“和氏璧”。  相似文献   

11.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  相似文献   

12.
子罕辞玉     
宋人或~①得玉,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④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⑤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注释】①或:有人。②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④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停留多时。⑤攻:加工。  相似文献   

13.
《和氏献璧》一课还没备完,却翻到了2007年第4期的《小学教学》(语文版)。浏览目录,“深度语文”栏目《“和氏献璧”值吗》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文章中作者及网友的观点失之偏颇。再仔细品味两遍,觉得有话非说不可。  相似文献   

14.
“理其璞而得宝”语出《韩非子·和氏》。璞者,藏玉之石也。“和氏之壁”为天下瑰宝,然而,当其璞未理之时却貌似石头,献宝的卞和因而两次被误解为“诳上”,遭受“刖足”的酷刑。蒙受奇耻深冤的卞和并不甘心罢休,又第三次“泣血”献宝。这次总算幸运,遇上了愿作点调查研究的文王,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为了表示对卞和沉冤的洗雪,文王将此宝命名为“和氏之壁”。  相似文献   

15.
这个成语来源于“和氏壁”这个典故.荆山位于当时楚地境内,楚人称之为“楚山”.楚人和氏于楚山之中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制玉匠人辨识,认为是石头,厉王因此割断了他的左足.厉王  相似文献   

16.
【经典寓言】楚人和氏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璞的玉石,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定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呵斥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遂命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  相似文献   

17.
一、古文助读子罕说宝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qǐ)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  相似文献   

18.
[作文材料及其要求] 阅读短文《和氏献璧》,以“和氏献璧”为话题,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立意训练。本次为专项立意训练,所以不必成文,但要至少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各不相同的20个立意来,并写出该立意是根据什么得出的。和氏献璧  相似文献   

19.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20.
《石玉其人》(《内蒙古教育·犁花》1999年第1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一读,想起了《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包含着玉的矿石,献给厉王。厉王叫王匠察看,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撒谎欺君,下令砍掉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后,悲剧重演,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付后,他抱着工矿石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继而流出血来。文王派人问他"缘故",他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悲伤把宝玉叫石头;忠实的人被称为撒谎的人。"文王叫工匠剖开矿石,果然得到稀世宝玉。当初,厉王和武王若像文王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