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元教学核心为:通过艺术形象含蓄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意图。单元教学核心点在三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是: 一、《孔乙己》通过展现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1.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小说用平静的语气表现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主要得力于对人物多方面的描写。 首先,服饰、外貌的描写表明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初步揭示了其性格中丑陋的一面。“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长衫“又脏又破”,十多年不曾洗和补,揭示出他追求功名、懒惰成性、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特点。而这,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个人原因。因此,这里的服饰描写对孔乙己的悲剧性结局起到了预示作用。而且,通过对其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写心理活动,常常喜欢用“我想”、“他想”为起始语,似乎非得出现个“想”字才是写心理活动。其实,这是一种很幼稚的笔法。要知道,即使是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也不一定要用“想”字,何况,除了直接描写心理,还可以间接描写,即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揭示内心。比如,我们常常用“怒目而视”来表现内心的愤慨或敢怒不敢言,用“翻白眼”来表现对某人的蔑视和不屑一顾。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描写两个人吵架。注意:除了对话,还要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即人物内心的活动。学习用动作、神态来表现心理活动@榕子…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娇 《辅导员》2015,(5):47-48
辅导点拨:本文的作者能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新妈妈”对“我”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突出了“新妈妈”幽默风趣的个性。另外,作者还能适当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让“新妈妈”给人以朴实、勤劳、干练的印象。其中“愣”“笑眯眯”“乐呵呵”的神态描写很传神。小作者描写细腻,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新妈妈”对自己浓浓的亲妈情,读来很感人。  相似文献   

6.
“笑”,是人之常情。文学作品描写笑声,屡见不鲜,不足为奇。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笑声”,却能显示出一种奇特的艺术工力,对构思全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小说主要是写孔乙己的命运的。从全篇的结构层次来看,很明显,孔乙己悲剧的故事情节以“笑声”开端(开头三个自然段,通过小伙计的观察来描写咸亨酒店里的“笑声”),在“笑声”中发展(中间五个自然段写了酒客和孩子们两个层次的“笑声”),最后在己受到众人的冷漠,没人谈天,“只好向孩子说话”。小说通过孩子们的笑声,补充刻画了孔乙己心地善良、待人诚恳的性格特征。最后在“酒客和掌柜的谈笑声中,我们又得知他被丁举人毒打,看到了他残废的身体。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显示他的性格特征,在笑声中演完他一生的悲剧,他所演的是下层知识分子被封建制度毁灭的悲剧。最后又在笑声中消失。第三,作者还用“笑声”表达创作意国,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引子】在人物描写中,心理描写是很重要的。心理描写,除了直接揣摩、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神情、动作、外部环境等的描写,把它显露出来。这种写法比直接刻画更具有形象性、更富有立体感,而且充满趣味性。【精段揣读之一】露在神情中例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  相似文献   

8.
苏七块     
冯骥才 《新读写》2009,(7):76-76
卖茶蛋的“老妪”是一位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苏七块”脾气古怪,“认钱不认人”,但却都有一颗善良的、金子般的心。作者刻画人物采用简笔勾勒,无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还是语言描写,都是抓住特征,画龙点睛;而《老妪》中的“我”和《苏七块》中的“华大夫”,作为衬托,也都是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9.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0.
人物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衣着、心理活动等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是写活人物个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如何通过神态描写来写活人物,略述如下:一、抓住特征。真实传神要达到神态描写的真实性,必须有敏锐的目光。金圣叹说,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  相似文献   

11.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要能够指认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内容,并区分描写的不同种类。如《七根火柴》中对无名战士的动作描写,《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一件小事》中对“我”的心理描写等内容。理解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例如《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的语言、神态描  相似文献   

12.
闫海东 《学语文》2004,(3):37-37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达意常须利用“手”这一特殊的肢体。在各类字典中 ,涉及“手”的字为数很多 ,而文学作品描写人物 ,借“手”写人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 ,明写与暗写的有机结合 ,凸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展现了社会人生百态 ,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谈明处写“手”。第一次 :当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弄付酒钱时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以出手的优雅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不安和一文钱都不少的爱面子心理。第二次 :“…  相似文献   

13.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足见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那么,成功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呢?一、刻画人物性格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最小组成单位。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的确,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刻画孔乙己  相似文献   

14.
邱成立 《教育艺术》2002,(10):53-55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抒情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三大表现手法 ,叙述和描写又是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老师们比较偏重于叙述方法的指导 ,对描写 ,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关注不够 ,导致学生的作文看起来语句很流畅 ,条理很清晰 ,可总是给人一种干巴、乏味的感觉。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人物语言 ,使小作者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除了指导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外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我经常…  相似文献   

15.
《小足球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描写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写得栩栩如生。与课文相配的是一幅从局部反映这场精彩的小足球赛的图画,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场边的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比赛。整篇课文没有一词一句直接描写比赛双方你争我抢的具体场面,但是透过贯穿全文的小守门员、候补守门员和观众的动作神态描写,读者可以想像出球场上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教学这篇以局部反映整体,给人以充分想像空间的课文,我设计了“抓重点、激想像…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 ,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 ,往往很注意神态描写 ,通过神态描写寄寓作者的爱憎之情 ,而不直接对人物展开论论。其中 ,“笑”就是作家们着力描写的神态之一。“笑”的  相似文献   

17.
爱的颂歌     
<正>链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18课《慈母情深》《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通过对场景以及母亲工作时的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课堂知识※“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是本单元的重点,品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动作和神态感知人物形象 师: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猜猜他是谁     
束佳惠 《新读写》2012,(6):24-24
这篇短文非常有意思,读到那句“广告语”时,我不禁也笑起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遇到难题会皱紧眉头……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神态、动作还是语言,用词清新,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20.
提到孔乙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孔乙己》一直都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无冕“秀才”. 说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大多教材分析和教师讲解都认为:“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归纳很有道理,也很“直观”,教师便于讲解,学生听起来易于接受.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笑”也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