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晓蕾 《今传媒》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氛围中,妈祖(海上和平女神)文化在媒介不遗余力的宣传下,给交通娱乐和商业带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机遇与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更加吸引媒介的关注与发掘,这就使得文化和娱乐商业相结合的空间逐渐扩大,也为人们提供了对文化向往、对娱乐渴望和文化认同的原材料。媒介营造妈祖文化奇观在凯尔纳的媒体奇观论述中,有以麦当劳、耐克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奇观以NBA和乔丹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奇观有以辛普森为代表的法律和种族文化奇观等,这些奇观特征移植到中国,可以  相似文献   

3.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4.
周南 《新闻传播》2013,(8):136-137
《中国好声音》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并引发关于节目的广泛讨论,尤其微博围观将其迅速打造为媒介奇观。基于此,从精确定位、口碑传播等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好声音》走红原因,进而以新媒介的传播力为切入点进行媒介奇观学的思考,对台上"梦想奇观"和台下"文化奇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5.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邓颖 《今传媒》2010,(12):76-77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电视相亲节目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这一电视制造的"相亲盛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也折射出在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现象。本文将从道格拉斯的奇观理论出发,来解读这档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国媒体已然具备制造媒体奇观的能力,究其原因离不开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技术、不断累积的"现代神话"以及日益加深的商业娱乐介入。各形各色的媒体选秀不仅填满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闲暇时光,亦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文化现象和媒体奇观。作为中国大陆媒体较早开创的选秀节目,其间快男、快女虽历经风雨,褒贬不一,但仍较为真诚地将青春、梦想、成长这些关键词一一呈现在受众眼前。本文将从媒体奇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探析2013快乐男声缘何造就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8.
"热线类"节目是广播媒体独有的特色节目形态,也是大众媒体中最具有操作意义的节目。历来"热线类"节目都与"民生类"节目和频道定位联系在一起,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电波媒介语境下,媒介机构和受众的"互动"。结合近几年来的"热线类"节目的一些制作及播出实际,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对于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某种程度上又能加  相似文献   

9.
正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介的舆论监督、下情上达、赋权等功能都可归结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功能。在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这种服务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服务体现媒介的主旨、落实媒介的担当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服务性也成为媒体的生存之道和长远的发展之本。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行风评议节目是体现和发挥媒介服务功能的样本之一,此类节目集政府的行政资源和广播媒体的互动特性于一体,通过热线直播节目搭建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直接对话、沟通的平  相似文献   

10.
吉峰  张恩普 《传媒》2015,(12):60-61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的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适合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活泼的文字、知名人士的参与、画面的绚烂多彩、艺术作品的精美华丽、影视作品中动人的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为妈祖文化娱乐化传播提供出创造“媒介奇观”的契机.而“媒介奇观”的存在,也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难以规避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1.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12.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为例,重点分析了在信息化、多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4.
"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当下,人们已经进入深度的媒介化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披上了浓浓的媒介色彩.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一切互动不仅是以媒体为工具而且受媒体所支配.在"Z世代"社会关系当中,人们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渠道被无限扩容,网络司法拍卖的信息流则显得过于窄小.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探索构建了以"电视+移动直播平台+...  相似文献   

15.
廖媌婧 《今传媒》2012,(7):70-72
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到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中国电视业掀起了"真人秀"节目的热潮,这个源自西方的节目模式为中国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经验以及参与体验。本文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分析以《中国达人秀》为代表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描绘了在符号消费主义时代的媒介奇观中,象征资本权力如何操控民间话语,并将其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瑾娴 《青年记者》2012,(14):66-67
如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当人们在认识到这种"我们即是媒介"的"微特质"和"Twitter般叽喳琐碎"的"微内容"正在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改变人们生活的时候,这种惊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手机、网络,承载着大量信息传递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都似乎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只要这些媒介还存在,就会有不计其数的各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似乎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津津乐道,甚至把它们当做生活中的谈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媒介影响的长远效应来看,在大众传媒的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头脑已被媒介牢牢控制,自己停滞于事情的表象而不再去探究事件的真相,这并非是媒体的初衷。媒介不仅告诉我们想些什么,它们还通过报道框架来告诉我们怎么想,但是有些并非都是真相,至少不是还原完全的真相。对于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们和处于改革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媒介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担负起它的社会职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社会上出现一波短视频传播热。本文基于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试图从短视频热潮这一奇观现象的呈现特征和文化解码两个方面阐释这一充满碎片化时代特征的媒体奇观,借此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9.
刘琴 《东南传播》2015,(6):70-72
从《爸爸去哪儿》到《花儿与少年》,明星"真人秀"节目延续了草根"真人秀"节目的"媒介奇观"制造,主要在"冲突"、"戏剧化"和"解决"这三种元素上发力,虽不能肃清"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冲突设计的陈规,但人物性别"刻板印象"正反建构的加入,因为节目场景的陌生化与生活化,情感性叙事带动了社会性思考,让节目在意义建构上实现了增量。  相似文献   

20.
李雷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177-178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过媒介的渠道获取信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进言之,媒体对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立足媒介化社会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当前不断发展的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来探析媒介化社会新闻传媒的使用与管理,为规范我们新闻传媒的传播、加强媒体的舆论化引导做些理论研究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