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老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已经在实践中搭建并开始使用现代传播平台。如今传统媒体使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当属微信公众平台,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延伸,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媒体公众账号以传统媒体做后台,越来越显示出新媒体的特性,其影响力、实用性也越来越大。做为传统媒体人,如何运营好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是摆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以下统称为官方新媒体)等已成为媒体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的主战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官方新媒体呈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内容渠道、舆论引导、目标定位、用户体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运营之道.  相似文献   

3.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积极探索自身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融合,从而保留自身在传媒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并为自身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为此,笔者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平台特点,分析了传统媒体与微信融合的影响力,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迅 《采.写.编》2016,(5):131-13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QQ、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被人们广泛使用,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微信公众号.但是,现在微信公众号也有不少问题,例如,出现了假冒的微信公众号,而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比较少.有必要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和有关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初步总结并分析了目前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方法和运营方式,为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账号矩阵的开发,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的创新性举措。传统媒体在开发微信矩阵方面相对于社会企业具有内容支撑方面的优势。而相对于各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又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值得推荐的媒体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依据新媒体指数发布的媒体微信数据,以阅读数、点赞数最多的报纸和电视的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分析这些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新闻标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内容、服务、创新和运营方面独树一帜,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势力?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987都市生活频率公众微信号"987私家车广播"运营为例,探讨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0.
闫朝 《出版广角》2016,(15):63-65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以及与新媒体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微信平台抢占第一落点,先发制人,打造新闻品牌;其次,传统媒体要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创新报道内容和呈现形式,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再次,利用新技术加强互动性,提升用户黏度和参与度;最后,探索营利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传统媒体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1.
王兆屹 《出版广角》2016,(15):77-79
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履行文化职责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微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机构必须正视新兴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正视微信自媒体的价值,深入分析当前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传统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平台要做到精准定位,多种推送形式相结合;积极创新,多种推送内容相调和;挖掘应用,多种自定义功能相契合;突破限制,多种传播渠道相融合;广纳贤士,多种新媒体人才相聚合,才能发挥出版业公众平台的巨大潜力,打造真正属于出版业的微信时代。  相似文献   

12.
王子傲 《今传媒》2016,(6):16-16
主持人语: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发展到今天,正在以其本身的力量改写着当今的舆论生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其在技术上、形式上、理念上不断地革新,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商业模式。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更加细化、专业分工更加明确,新型媒介的运用和管理将愈加被重视。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为网络经济和传媒产业搭建了一座互通的桥梁,特别是为传统媒体的运营及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期“新媒体研究”着重研究新媒体传播策略及其技术的应用,探索当今批判理论的新课题--“信息机器”与主体的复杂关系以及对主体的重构,以分析微信的海外推广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战略选择,细究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推广以及其在平面媒体发展的应用和存在问题,以期促进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行业的应用。诚然,移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应用是新媒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探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机制、微信客户端跟用户的互动策略,不仅为新媒体的应用和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而且在国际传播方面,促使微信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各类新闻的关注度排序也在被重新定义。军事新闻在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位置和频率,要远远好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展示的版面和时段。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大规模遭遇"滑铁卢",首当其冲的就是纸媒。而《城市画报》却巧妙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成功运营微信平台,实现了粉丝群与广告收益的双赢。它是如何做到的?微信订阅号:运作出杂志以外的产品和盈利模式1.专题策划,内容众包。由于微信采编人力有限,新媒体的内容发布频次也相对较快,城市画报微信将内容开放给用户参与创作。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从码字,转变成专  相似文献   

15.
在广播公众微信平台用户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一平台的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依托于传统媒体且服务和反哺传统媒体。二是广播微信平台天然附带了传统媒体的特点——公信力或说是权威性,而这,正是包括微信在内的新媒体的短板。因此,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微信平台与传统媒体的纽带联系既是特点,又是优势。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目标受众的关注度与点击率高,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媒体发展的某些既定模式,同时也促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面对新的上升空间,功能更趋于快捷高效. 从新媒体的角度看待传统媒体的嬗变,主要从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客户端)以及媒体集团内部业务流程的全媒体数字化等几个方面就可以了解大概.  相似文献   

17.
张芸 《传媒》2014,(23)
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13年开始,新闻客户端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传播平台,并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及3G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它们一方面分流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改变着人们从传统媒体分享信息的方式和习惯,而且新媒体自身也在迅速变身升级换代,例如微信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曾经是人们信息交流重要方式的短信。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利用新媒体,并关注新媒体的变化从而一直站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前沿是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广播媒体出发谈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江南 《新闻世界》2014,(4):119-120
如今,新媒体呈席卷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头惊人。手机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便捷性、兼容性,成为了移动媒体中的佼佼者。笔者从四屏一云的建构、手机报的优化、微博微信的利用、影像传播的适应性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如何借力移动媒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微信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媒体业带来很大冲击。同时微信这一新媒体的应用不但不会导致传统媒体消失,而且微信平台将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协调融合促进共同发展。本文阐述"自媒体"时代的微信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