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译教学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是"培养口译能力"。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数都是口译初学者,在口译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听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理解错误、口译表达不当等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初学者的口译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口译过程的研究比较普遍的是把口译分成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这样的口译过程分段,不利于译员对口译的认识与把握。意义建构理论下的口译过程研究,从口译过程的本质出发,将口译过程分成意义建构与意义制造两个阶段。意义是口译的核心。传统的口译理解与表达同样离不开意义,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表达是对意义的表达。口译新的分段认为口译首先是译员在原语语言的激发下,结合情境和个人阅历进行的意义建构,然后再从目的语听众的角度出发结合情境及听者的阅历使用语言进行意义激发与制造。  相似文献   

3.
"听"是口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听力理解又常常是学员口译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英汉口译过程中的听力障碍进行了分析,旨在找出口译过程中学生听力理解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期为口译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学员打破英汉口译中的听力瓶颈。  相似文献   

4.
口译的过程包含以上四个基本步骤:源语理解——短期记忆——翻译转换——译语表达。源语听辨理解作为口译工作过程的初始步骤,对口译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听力训练在口译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首先介绍口译过程中听辨理解的特点.其次对有效加强口译中的听力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口译中的理解与表达决定着口译质量的高低。本文意在简述释意学派理论,及分析在政治领域中汉语四字结构的英译问题,以寻找提高口译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相似文献   

6.
"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的主流理论之一,对口译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文章从释意学派的理论出发,探讨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功底的同时,使学生"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较好地理解和阐释口译目的语的意义,帮助其提高口译学习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05+107-105,107
释意理论是口译的核心理论,它将口译分为了三个基本过程-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本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阐释了口译译员从听辨理解到记忆和表达的思维变换过程和口译能力的表现;并结合口译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提出了对于口译译员的要求和能力的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鹏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5):136-140
本文在法国口译释意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阶段来比较分析口译与议会制辩论的关系,尤其比较两者发生过程的相似性,从而希望能够将议会制辩论技能培训加入到口译教学课程中,为仿真口译场景、活跃口译教学提出不同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姚艳波 《文教资料》2008,(23):65-67
理解是口译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吉尔的口译理解模式和口译教学实践表明:在英汉口译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受到了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能力及精力分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提出必须在视听说课程、文化课、特殊用途英语课和口译等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释意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在理解意义之后便将之与语言形式分离。这就是塞莱斯科维奇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正是依据这一假说,塞莱斯科维奇提出了的口译过程三阶段理论。该文对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由于该假说涉及到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相信人们围绕该假说的激烈讨论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