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随着改革的进程虽然不断完善,但依旧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这些存在于土地制度上的问题均与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必然联系。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结合的角度,揭示出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与所有权存在的主要弊端,并深入地分析了产生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秦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史学界历来观点不一,本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资料的研究,认为秦代的土地制度,应该是商,周以业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社会化比土地私有化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4.
土地所有制,作为前资本主义时代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截取三代土地私有形态产生问题作为剖面,试地传统文献史料的再认识,重新探讨春秋战国降低我国土地所有制形态垫变,以期示中国上古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及印度的史实出发,论证了印度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初始阶段是国家土地所有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到奴隶社会后期,土地国有制的成份逐渐削弱,私有制的成份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对于西周土地所有制形态 ,史学界有三种不同观点 ,从对三种观点的比较分析中 ,可看出西周是土地国有制。西周土地国有是一种特定的所有权形式 ,其本质受所有制条件决定 ,具有私有性。因而 ,西周土地国有实质是私有而非公有  相似文献   

7.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马晔 《教育现代化》2005,(11):103-103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P.89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措施.“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这使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而不是有些教师、学生认为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师生的误解那是囿于明治维新的措施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的,而土地制度却是个例外。其实,明治政府在1872年开始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定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1873年.政府又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还占着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专题要点指要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鲁国的初税亩;北魏至唐实行的时间长影响大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改革以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农村居于主导地位的。不公平的土地占有关系和使用关系使得农民深受剥削,也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一场长期的、曲折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进行土地改革。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到提高农业产量、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实行土地公有化。各项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小土地所有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家庭经营,具有普遍的规模效益。全面解决土地所有权合理化问题,是各项改革措施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必要条件。应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得农地制度逐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庶人多层重迭的土地所有制向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变化的总趋势 ,井田制、爰田制和土地私有制是这场变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先后推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最终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我们的结论是:(1)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为建立社会主久制度而作出的战略选择;(2)发展农村经济,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3)产权制度变革土地制度变革的核心;(4)土地制度变革有成就,也有失误;(5)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明治政府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很具独特性。它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变革,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革除了旧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新的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文章对史学界流行的认为其土地制度存在半封建性和改革后地主制是其主要特点等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总结出日本土地制度变革中不同于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郭华  王秀红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52-53,66
自十五、十六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东南亚地区后,除泰国以外东南亚各国均先后沦为殖民地。由于英、法殖民主义的争夺,泰国作为缓冲国虽然保持了名义上的独立,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近代化浪潮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泰国传统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渐演变成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所有制是由生产资料归属关系和实际利用关系组成的统一体,财产制度是全面调整财产关系的社会机制,所有制改革与财产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18.
近代英国和法国的土地所有制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制度.英国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度,而法国则成为大、中、小土地所有制并存,而以小农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国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和法国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对农业国家的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中心任务是没收地主的土地与富农的多余土地,打倒地主阶级,限制富农阶级,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地探索和解决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对象、任务等基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从如何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入手,阐述了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制度安排;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深化所有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