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突出的是50年代开始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随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有了迅速的增长,资本主义经历了20年的所谓“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也做了一些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也采取了一些新花样,人民的生活有了某些改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帝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科技革命与生产的发展,整个社会结构,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境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究竟怎样?这是许许多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这里,仅就我们接触到的材料,作一概述,以供教学参考。一、工人阶级的总人数是不是大幅度增长了?什么人属于工人阶级?或者说作为工人阶级成员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在国际上主张不一。由此,对工人阶级人数是增是减,也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在其他国家也大体一样)工人阶级人数大增。究竟增加多少,则因为标准不一样,数  相似文献   

3.
一美西战争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在短时期内便赶上并超过了所有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越来越高,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随着美国成为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垄断经济力量不断加强,那些力图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大资产阶级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要求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而谋求世界霸权。美国银行协会主席约瑟夫·C·赫德里克斯宣称:“我  相似文献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一位对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是战后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作,它受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吹捧.《通论》中所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对旧庸俗经济理论来说确是“耳目一新”.但给《通论》带来广泛影响的是有效需求理论的政策性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运用.研究有效需求理论政策运用方面的局限与得失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管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在资产阶级实现统治职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作为一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是一种经济力”。它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通过控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军队等物质力量,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深刻体会这一思想,有利于丰富对国家职能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如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要注意借鉴;对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具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不能照搬照抄。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观点对经济体系进行评价的经济学,包括帕累托最优标准与帕累托改进、一般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效率与公平分析等问题。乘数理论是研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最初注入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货币乘数及对外贸易乘数等。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国家经济总量(通常用GDP表示)变化、含实际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因素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吗?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早已作了回答。但是,方励之等人在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极力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补资本主义的课。他们认为,“中国最紧迫的需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走对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本世纪60年代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70年代,由于受两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与人力资本理论旨趣和观点相反的若干反主流派,如筛选假设、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进入80年代似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步复苏和繁荣,经济乐观主义再度抬头。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再次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大力推行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的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资产阶级学者借此大肄宣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福利国家”,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美国的未来学家海·卡恩也断言:“人人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有保障的好时代来到了。”国内一些人也被西方国家五光十色的现象所迷惑,并对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西方学者以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形成的传统经济理论,特别是以40年代形成的“经济增长论”为依据提出的政策建议,从而将增长与发展混为一谈,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从发达国家注入资本、引进技术,把经济增长速度搞上去,就能摆脱贫困、落后,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遵循这种发展战略的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教训就是将  相似文献   

11.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指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考察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大约产生于15世纪初,后经几个世纪发展与演变,共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与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这几个阶段的依次出现各有其一定历史背景,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形式,但其根本使命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这段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同时,在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发生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因此,就不能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我觉得,产生这种看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资本主义的论断,理解得不准确或不正确。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学(Macuoeconomies)与微观经济学(Micuoeconomics)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两大构成体系.总的说来,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表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尤其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进一步庸俗化和发展.因为它们以传统的庸俗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唯心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研究方法,以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作为  相似文献   

14.
宏观经济学(Macuoeconomies)与微观经济学(Micuoeconomies)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两大构成体系.总的说来,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表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尤其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进一步庸俗化和发展.因为它们以传统的庸俗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唯心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研究方法,以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作为  相似文献   

15.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既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又是近代世界史上相对稳定的一部宪法。该宪法为美国迅速将落后的殖民地经济转变为发达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开创了资产阶级法制与民主的先例,同时也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贡献。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工资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创立了自己的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两个范畴,不仅揭示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也揭示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还展现了对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社会主义工资反映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工资改革应全面体现人的价值,要有助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经济思想也不断涌现,其中主要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8.
“福利国家”理论是关于国家性质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心思想和民主社会主义一样,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消除了贫困”,“人人富裕”,现在已经成为“全民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通过渐进的方式得到根治,无须乎革命。“福利国家”理论的内容包括政治和经济的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们认为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国家,代议制政府就是“福利国家”的政治标志。这种谬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早已尽人皆知了。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  相似文献   

19.
塞缪尔森著《经济学》是目前西方世界最流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教科书,其销路之广,据报导,早已超过一百万本,而且被译为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字。自从1948年第一版以来,已重版十次,最新版于1976年问世。本书的作者,保罗·A·塞缪尔森生于1915年,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除了本书外,他还著有《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1948)、《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1958)等书,也发表了许多篇文章,如《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1972)等等。由于其言论一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受到资产阶级的赏识,在西方世界声誉大噪,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影响的人物。他曾被选为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经历了一场新的革命,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也都有了较大提高。西方学者依据这些情况,提出了“工人阶级正在消失”;“工人阶级正在‘中间阶级’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日益接近”。其实质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中学生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透过这一现象,认清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不仅是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