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利 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舆论监督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法律支持并保护的公民和法人(包括新闻传媒)实施舆论监督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宋黔云 《新闻窗》2005,(6):47-47
近年来,有两种社会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现,一种是舆论监督价值的被认可和推崇,另一种是公民权利价值的张扬和重视。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越来越深,在鞭挞社会丑恶,揭露社会腐败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制约权力的腐化和滥用,维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和压抑,使公共权力得到优化的运用,从而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通过批驳丑恶的社会现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是与公民权利保障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而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不良现象关注;对权力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揭露;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必须承认"深喉"在公民舆论监督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利一种延伸。"深喉"与新闻记者;公民舆论监督权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是一种特殊的监督模式。本文从法治新闻的角度,深度论证"深喉"的法律地位和"主权在民","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的法律关系;旨在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即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需要受到民众的监督,公民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5.
新闻舆论监督是个多面体,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定性,但最具决定性意义而且最重要的定性是法律层面的定性。如果不去认识它的法律属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法律上的属性,而随意遭人抵制,甚至被权力废黜。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实现平台不是单一的,但新闻舆论监督是其中最方便、最直接、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具体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喉舌”就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社会舆论。任何抵制、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言行都是错误和违法的,如果新闻媒介放弃这种权利,不仅会弱化新闻媒介的其它功能,也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是履行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共权力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监督方式。是指公民通过新闻传媒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众人物以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行动迅速、公开性强、影响广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愈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愈应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也是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行政机关拥有对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权力,支配社会资…  相似文献   

7.
在本研究中,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应当指出,“舆论监督”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它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所谓代表公众则是一种习惯,并非正式授权和约定。国外的类似表述有watchdog role of the media。直译为“媒体的看门狗(监察)作用”。有鉴于“舆论监督”已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本文予以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江 《青年记者》2007,(11):25-28
舆论监督是中国现今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它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所谓代表公众则是一种习惯,并非正式授权和约定。英语里的类似表述有“watchdog role of the media”,直译为“媒体的看门狗(监察)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本文将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舆论监督的涵义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的宪法根据在于: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应该有权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是否得当。人民监督国家的途径有多种,例如通过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广电总局之前曾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要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加强监督,改进监督。但是地方媒体要进行舆论监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地方报纸和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因为舆论监督而遭到漫骂、威胁甚至殴打事件屡有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行政权是一种最广泛、最经常和最直接涉及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相当活跃的公共权力,行政权通常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扩张性和膨胀性。而公权力的扩大容易产生乱用、滥用,极易滋生腐败。实践证明,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媒介的作用及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它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于督促和支持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民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在公民媒体条件下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行动的滞后以及Web2.0的出现引发公民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为实现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地位的回归,就必须处理好与公民媒体的关系,找准成为“引领者”的途径,既要与其竞争,又要与其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13.
郭亮 《新闻知识》2013,(9):30-32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监督权利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观点,形成舆论,实现监督。其目的是传递社会"正能量",对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影响,为改革和发展纠偏护航。网络舆论监督信息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极易好事变坏,放大不良信息的恶劣影响,恶化社会舆论环境。可以从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开展网络媒体素质教育,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发言人制度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运用与疏导。  相似文献   

14.
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舆论监督工作,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监督。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根据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及“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新闻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三种监督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基本权利,当家作主地位的延伸。然而,近年来,恶意阻挠媒体监督的事件却屡次曝光。这当中既有当事者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媒体自身报道失实、职业理想偏离等方面的原因。笔者以近日的"记者黑名单事件"为例,以期对我国的媒体舆论监督做一较为全面的"把脉"。  相似文献   

16.
王林 《新闻前哨》2013,(5):81-82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各级新闻媒体增强权威性和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方法。基于目前不少地方新闻舆论监督环境不够宽松的情况,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呢?一、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介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一方面要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又要反映人民的呼声,体现人民的监督权利。它是党.国家和人民之间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的舆论工具。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新闻自由正体现了这种权利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如何避免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圆满完成新闻报道工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 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制约。为避免舆论监督与国家和公民的其他权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的监督权至少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舆论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的狭义概念,即指公民享有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20.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评判是否形成"媒体审判"主要从效果来分析,而本文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以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运用是否有正当性作为判断"媒体审判"的标准.舆论监督权利一旦异化为进攻性权力则可能形成"媒体审判",这一全新的视角可望为评判"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