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派(或谓中间势力或谓中间集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代表各民主党派和开明绅士以及地方实力派。中间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处于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与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顽固派之间,其基本队伍相当广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抗战中,我们党采取了争取中间派的政策,实践表明,这个政策是完全正确,卓著成效的。它对维持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国内团结,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探讨抗战时期我们党对中间派的政策及实践活动,对巩固和加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正确的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推动国共合作,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以中间势力为主的各阶级、阶层力量共同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中国最先进的政党。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组织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其客观根据,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激化和突出。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吴淋  孙永继 《中学文科》2003,(10):42-43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人民广泛参加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民族解放战争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决定,国共两党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一、中共倡导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面对这…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间势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对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共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他们又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调解矛盾,平息内争,沟通歧见,防止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对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间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学习 《历史学习》2007,(1):18-18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说法:1931年说、1935年说和1937年说。根据对主要矛盾的解释有人坚持1935年说,第一: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局部战争范畴的方向过渡。第二: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为标志的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潮,民族解放运动斗争已不是个别党派和阶层的问题,中国抗战开始向全国抗战的方向过渡。第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因此,自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逐步降低为次要矛盾。  相似文献   

8.
<正>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我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磨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大旗下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成分复杂,因而统一战线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复杂矛盾.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领导和推动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制定了在处理民族斗争关系时,坚持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坚持既统一、又独立的原则;在处理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原则.这些策略原则的贯彻实施,不仅处理好了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坚持、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冲破了国民党的限制,纠正了党的错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并有力的推进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皖南事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随着时局的起伏和矛盾冲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气焰,维护了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日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设立南方局,周恩来任书记,全面地领导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南方及西南地区国民党统治区的统战工作。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儒法两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代表地主阶级内部顽固派、投降派的儒家人物和代表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抗战派的法家人物,围绕着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法家思想家陈亮,就是这场斗争中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坚持,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周恩来同志化费了极大的心血,建立了卓越的功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促成者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国內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的服从地位,这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新的文学流派的崛起,具有代表性诗人的产生,无不受历史时代、革命运动、文学思潮所影响和制约。九叶诗派的出现是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处于全民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变革的紧急关头。这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抗日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矛盾,坚持抗战与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的矛盾,民主与独裁的矛盾,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时代风貌,两种势力进行着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斗。在这伟大的时代里,九位青年诗人登上诗坛,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笔触,把那个从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战争转化的大黑暗、大斗争、大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彻底转向中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是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时期。目前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抗战时期中共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本文从中共与中间势力初期的对立、中共对中间势力的转变、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的作用及意义等几方面来全面论述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历经八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事件多,头绪乱,如果孤立地记忆知识点,就不能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要理清抗日战争的基本线索,一是要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二是要把握知识结构.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多种矛盾,例如中日矛盾,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和亲美派的矛盾等等.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其他各种矛盾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有时表现得比较激烈,但由于主要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加上我党斗争策略的英明、正确,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结成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及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联合阵线,这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的矛盾和斗争。主要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和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共产党两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处于两大集团之间的是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势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种力量的消长,决定着抗日战争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往往把视点集中在国共合作的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的问题上。近年来,“中间势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开始得到史学界更多的重视,但仍然研究甚少。本文拟就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十八、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的特点和国共两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阶级矛盾突出.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经多方努力终于和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蒋介石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他仍念念不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因此,从统一战线形成之日起,投降、分裂的危险就已存在。抗战刚开始,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不得不作出抗战的姿态,“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